“剑南春”天益老号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记(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01-24    

■宁志奇

 

众所周知,绵竹剑南春是中国名酒,是川酒五朵金花之一。但也许只有部分人知道剑南春名酒的前身是“绵竹大曲”,而知道绵竹众多酒坊中最著名的“天益老号酒坊”者或许就更少了。

爱酒者说

说起“天益老号”这个酒坊,笔者不得不提起一个文博界的老前辈、德阳已仙逝的刘期文老师。因为他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担任过白马关庞统祠的管理人,有许多人戏称他为“刘关长”。刘期文常自称为“饮酒世家”和“旌阳酒徒”。当时有人为其作打油诗一首:“关长兼酒仙,镇守白马关。熏得庞统醉,一枕睡千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期文老师曾经亲自给我讲过一个他亲历的龙门阵。他说:“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中不论男女老少都嗜好饮酒,且常以酒待客。每年全家都要消耗绵竹大曲100斤之多,外加绵竹酲色酒200斤,普通烧酒100斤。遇到有栽秧打谷时,还要在德阳当地烧坊购酒,招待雇工。仅一个正月里招待客人,绵竹大曲酒就要用去一半多,平常家里也是中午和晚上要喝两顿酒。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去绵竹买酒,有一回家里叫我跟德阳一个卖零酒的林茂生老板一起去绵竹买酒。解放前的绵竹,全县仅有24万多人口,虽然物产丰富,市场繁荣,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往德阳境内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沙石土路铺筑凹凸不平。在较长的岁月里,仅有一辆破旧的木炭汽车行驶,在群众中有个顺口溜叫做“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每天仅开一趟车,客运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货物运输。绵竹的酒要运往外地销售,完全是靠酒脚子(即力夫)运送,他们肩挑背磨只能走旱道。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木制的背靠子(即木架子)一次能背上一笼子的酒,约有80斤左右,手上拄一个拐杖,翻山越岭边走边休息,运往松潘茂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再行转运;另一种方法是用两只使用桐油、猪血、石灰和皮纸敷好的竹编笼子,其口子用猪尿泡包扎好,一个力夫只能用肩膀挑两个,每挑只能担80斤,运到德阳。量大者用架车、板车,量小者用鸡公车。总之,都是步履维艰的景象。

林老板告诉刘期文老师:“绵竹是产酒之乡,外地人把绵竹称为酒窝子。当时绵竹棋盘街的朱天益老号、杨继宾的太平春、王诗舫的裕川通和詹洪兴、杨恒顺等大曲作坊,都是传了几代人的老号酒坊,其历史之悠久、信誉度之高,在绵竹以及川西坝子,都是闻名遐迩。有些饮君子一提到绵竹这些酒就联想到醇香扑鼻,垂涎欲滴。绵竹城区的饭馆子、酒馆子比比皆是。那时,我在绵竹住旅店,经常都有深更半夜在外喝酒的饮君子,一路吼着川剧高腔‘明亮亮,灯光往前照啊……带着十分的醉意踉跄着回家,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林老板又说:“绵竹县城区酿酒作坊虽然很多,但最好的酒坊是朱天益老号”。并且,刘期文还确切地记得他爷爷对自己说过:“当时绵竹大曲和宜宾五粮液的香味都差不多,而绵竹大曲喝了以后打嗝都满口是香,五粮液却没有。”当然,刘期文老师讲的是他爷爷当年对绵竹大曲情有独钟的感受,你可信,也可不信。

不过,笔者曾经在绵竹档案馆查到一份1966年11月的绵竹传票,表明经当时四川省酒类专管局指示,于1966年11月25日从绵竹国营酒厂调拨两万斤散装剑南春酒运到宜宾五粮液酒厂装瓶后,再贴上五粮液商标,以支援外贸出口。这却是一个千真万确、有资料可查的证据。这证据可以和刘老爷子的评价相互印证。总之,几百年前,绵竹天益老号酿造的绵竹大曲就早已闻名遐迩,而刘期文老师讲的“朱天益老号”也给笔者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

风雨变迁

“天益老号”位于我市明阳街棋盘街33号,老地名叫滚子坡。这处绵竹酿酒烧坊历史悠久,“天益老号”之前世,即绵竹当地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据《宋史·食货志》载:“绍兴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务监官,成都府二员,兴元遂宁府、汉、绵、邛、蜀、彭、简、果州、富顺监并汉州绵竹县各一员”。《绵竹县志》有南宋进士杨祖职同时督任平泉、绵竹县酒税丞的进一步记载。宋代绵竹县与州府并设酒务监官,表明当时绵竹的酿酒业已经具有州府一级的规模,当然是重要的产酒之地。且与之对应的是2003年5月1日,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在该馆的院内挖沟埋设地下水管时,无意间挖开一处古墓,发现墓中古尸头部两侧各有一件器物,即一件青瓷执壶和一件双系釉陶罐。青白釉执壶是北宋青瓷盛酒器。这表明,该墓葬的主人属千年前嗜酒之人,死后还在头边放一壶绵竹酒陪葬。因此,可以说绵竹当地的酿酒(包括白酒、老酒、窖酒等)历史可追溯于唐宋时期。

清乾隆时翰林学士李调元《函海》载:“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李调元是四川罗江人,绵、罗毗邻,他曾到过绵竹,留下一些题咏,李调元的记载是可信的,这足以证明绵竹大曲在当时质量已经非常好了,这也为民国时期绵竹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41年,全县酿酒作坊多达200余家,其中专酿大曲的烧坊38家,拥有老窖200多个,年产量达到350吨。酒产量位居巴蜀之首。绵竹大曲无论是产品质量、生产数量等都名列全川之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四川经济志》也载有:“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的评论。可惜,绵竹县宋、明时期的烧坊,大都毁于张献忠战火之中了。如今的“天益老号”酒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湖广填四川时,陕西三元人朱煜来川定居绵竹,开办大曲酒作坊。此后相继有杨、白、赵三家大曲坊在棋盘街开业。朱煜将陕西略阳酿造大曲酒的方法和绵竹当地酿酒的原料、优质地下水相结合,酿造出了状若清露,深受饮酒者欢迎的绵竹大曲酒,清初的烧坊名,应为“朱氏酒坊”。

朱氏老号酒坊历经300多年的漫长发展,到清末传承到其后代朱天益时,更名为“天益老号”酒坊,成为这一时期绵竹最具实力的酒业作坊之一。1922年,朱天益的“绵竹大曲”获得四川省第七次劝业酒会一等奖。1928年又获得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为何天益老号生产的绵竹大曲酒能连获殊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康熙初年始创的11口历经300多年的大曲老窖池连续生产、期间从未中断过,这就是出好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益老号酒坊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作坊建筑一直保留清代建筑格局。临街是青瓦黑漆龙门,进门是30平方米的天井,下面和左右是抬梁式结构的槽房。除了康熙时建的11口窖池外,还有明代水缸和清代水井1处,清代大曲坊木质吊牌1件,木匾2件,以及传统的木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等大量传统生产工具。这可以称得上是全省保存最完整并至今仍持续酿酒的老作坊了。因此,该作坊先后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也堪称是绵竹数代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

1951年,绵竹成立国营酒厂时,天益老号与其他十余家私营烧坊全部纳入绵竹国营酒厂。酒厂当时有职工161人,共35排火,厂部和生产车间也设在大西门,当年产酒约1300多吨。随着时光的流逝,绵竹酒厂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绵竹如今第一大支柱产业。天益老号酒坊成为酒厂一区传统酿酒车间,该作坊的窖池继续酿酒,即使在文革期间,这里也得到精心保护。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绵竹酒厂在大曲的基础上采用新工艺提高质量,使绵竹大曲酒的名声达到空前的高度。1958年,绵竹大曲聚集体智慧,研制出一种质量优良的好酒,具有芳、冽、醇、香四大特色,即芳香浓郁、清冽净爽、醇和回甜的优质大曲酒,经四川大学教授庞石帚考证命名为“剑南春”。为什么取这一名字呢?因为唐人李肇《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郁,州之富水,鸟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唐人把好酒称之为“春”,是用修辞学上的借代法。唐朝的剑南道在成都设治,绵竹是其辖县之一,因取其意以命名之。因此,我们说绵竹大曲是剑南春的前生,而天益老号则是绵竹大曲众多酒坊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未完待续)  (作者系原绵竹文管所所长、绵竹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