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双忠祠:忠义永存之地
作者:周韵
来源:
日期:2017-12-25
诸葛双忠祠位于我市城西茶盘街,占地20余亩,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共同形成了“诸葛一门,三代忠贞”的千秋佳话。 历经修缮 成凭吊游览之地 据《绵竹县志》记载,诸葛双忠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当时的知县安洪德因其墓在,遂立祠宇。在破土修建时,曾发现有古屋基,据此分析很有可能以前就有祠宇建筑。 乾隆以前,绵竹东郊曾有一个侍奉诸葛瞻父子及张遵、黄崇、李球等人的五忠祠,但早已毁坏。双忠祠建成后,奉侍诸葛瞻父子、张遵、黄崇、李球等一起战死的诸将也附祀于内。乾隆二十五年,双忠祠增修山门。乾隆五十三年,双忠祠进一步扩建。道光七年,增建了拜殿。咸丰二年,又增建了武侯殿。同治八年,重修了正殿及两廊。光绪七年,重刻了墓碑。光绪三十三年,又再次重修了山门,扩建了祠宇。双忠祠从清朝乾隆到光绪年间,基本上是每隔二十多年就要修缮、扩建一次。 清代修建的双忠祠,占地约五十余亩。临街建有乐楼三楹。门首竖立牌坊一座,高可数丈,上题“诸葛双忠祠”五个大字。内建钟鼓二楼,左右相对。正中为山门,上刻对联:“春秋祭祀秾双漠,父子忠魂归一抔”。山门进去为正殿,门口挂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长兄杨聪撰写的楹联:“想当年,国势垂危,臣主战,君主降,止争得尽瘁成仁,碧血尚膏刘氏土;信名士,忠风无忝,父死忠,子死孝,问同是捐躯赴难,青磷谁识邓家坟。”正殿之外尚建有西庑、东厢、官舍、客堂、僧房、庖厨,四周建有围墙。庭院内竖有碑刻,栽有花竹,设施齐备,游人不绝,当时为绵竹著名的凭吊游览之处。 现在的双忠祠仅存古建筑之一为拜殿,系道光七年所建,高二丈四尺,宽二丈六尺,歇山式屋顶。保存下来的尚有清朝乾隆时县令安洪德撰写的“新建诸葛都护父子墓祠记”木刻石屏一面,以及厢房墙壁上所嵌名人题诗石碑六面,其次还有一座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启圣殿。 传承忠义 名人雅士争相传颂 诸葛双忠祠自三国传承至今,不但凝聚着无数绵竹先民的劳动结晶,同时还承载着忠贞正义的民族精神。据考《绵竹县志》嘉庆、道光、民国版的十余篇记述双忠祠的文章,在清代几百年里,历代县令到绵竹上任都要凭吊诸葛双忠祠,同时对该祠呵护有加。官府拨款、县民捐钱,不断修缮这处名胜古迹,使之成为名胜之地。以至乾隆翰林李调元咏出“十日绵竹县,九日诸葛祠”的赞叹之词。 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曾对双忠祠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茔,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拜殿前的匾额是张爱萍将军书题的“汉室忠烈”四个大字。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转过拜殿后即是百余棵苍松古柏掩映下的墓园,传说是诸葛瞻父子的合葬墓。墓园高大,周嵌石栏,雕有琴剑、寿桃等图案。墓前耸立一座两人高的石碑,上面刻有“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字样,边款刻“康熙六十一年绵竹邑令陆箕永立”,碑后刻“光绪七年重立”的刻记。虽几多磨难,墓园依旧巍然耸立。 绕过墓园,便到了建于乾隆三年的启圣殿,这里供奉着诸葛一门三世英烈。居中的是诸葛亮夫妇,左为诸葛瞻,右为诸葛尚。诸葛瞻父子墓最早修于何时,如今已无法考证。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双忠祠遭到巨大损坏,负责对口援建的江苏省江阴市斥资1200万元,按照“原地保护、原貌恢复,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双忠祠进行了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