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父子:遵道挑夫进庙堂
作者:周韵     来源:     日期:2017-10-20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绵竹交通十分落后,尤其沿山乡区行路更是难上加难。在遵道与金花乡之间有一条山地与平原相连的小道,起着山货与日用品往返运输的重要作用。然而,这条必经之路却格外崎岖难行,令行者忧心,挑夫断魂。加之一座金花山横亘于其间,山高峡深,又无桥梁。每当涨水季节,更是行旅断绝,无路可通,愁坏了当地百姓。

一位世居遵道乡姓尹的农家汉子已经在这条危路上奔波跋涉了将近半个世纪,他长年累月从绵竹挑运食盐送往金花红白一带,然后挑运山货药材到平坝,所挣的运费聊以糊口而已,生活对于他们这些脚夫来说与骡马几无区别。

几十年的挑夫生涯最使他忧心伤神的就是金花乡至红白一带的危路,他和许多挑夫不知多少次在崎岖泥泞的山道上跌得头破血流,骨断筋伤!他还亲眼目睹一个年迈的行人从泥泞的悬涯处摔下深谷,命归黄泉,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眼前的山岭危路,姓尹的汉子发出了响彻山谷的誓言:“我要修路!我要建桥!我要改变这个鬼见愁的危路!”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美好的现实,修一条翻越金花乡至红白一带十五华里的山路,这样浩大的工程对于一个挑夫来说无异于移开一座大山一样艰难。许多亲朋邻居都认为他是说胡话,是梦想!他毫不理会别人的嘲笑,从此他挑运更卖力,生活更简省,一文钱也不乱用。一直到七十岁还终日在山路上奔波。

他将几十年口攒肚落的积蓄购置了十余亩田地。然后将田地的收入全部用来作为筑路经费。购石料、雇工人,一场艰苦卓绝的个人修路工程开始了。尹大爷有一子名尹崇清,从小跟随父亲奔波,和父亲的性格毫无二致。也全身心投入父亲的修路苦活,父子俩和民工一道餐风宿露,挖山运石。然而过度的劳累和节俭的生活使老愚公尚未见到山路建成便撒手人寰,于是筑路建桥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儿子尹崇清的肩上。

尹崇清谨遵父嘱,仍然坚持修路,所有工程费用全部由自己独家支付,从来没有向外募收分文。当地百姓被这位铁打的汉子感动不已,纷纷捐工出力。这场由父子两辈人承担的义务修路工程施工共达七年之久。

据当地碑文记载,尹家父子共修石板山路十五华里,下起金花寺,上至城墙岩,全部用石条、石板铺成。共修子母石桥四座(一在五显庙,二在蹇家店,三在盐井滩,四在大人庙),路建成以后,过往行人,挑夫背子无不感激涕零,老百姓自发地凑钱在土地岭前建庙一座,供奉两位令人敬仰的挑夫。直到今天我们从上述地点经过时还可以看到他们当年所修的路和桥。同时仿佛还能感受到尹氏父子两辈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及父子俩那种与大山一般质朴而雄伟的人格魅力。

虽然尹氏父子去世已经一个多世纪了,至今绵竹人民仍然铭记着他们。一九九八年,汉旺镇在大柏林修建了一座绵竹历代名人纪念馆,设计者破例地将这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百姓绘像刻碑,登堂入室。与绵竹历代英杰先贤并列,成为绵竹独有的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