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清末著名学者
作者:申梨     来源:     日期:2017-10-13    

■人物简介:杨聪,字听彝,四川绵竹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的长兄。清末四川著名学者,教育界先贤。杨聪天资聪慧,博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书籍,六岁时就过目成诵,十岁中秀才,十三岁在成都锦江书院读书时,颇受院长李惺的器重,称之为奇童。十九岁时,以优贡生的资格参加朝考,中廷试一等第二名,22岁考中举人。

 


少年才俊 兄弟俩被誉为蜀中当代苏轼和苏辙

杨聪祖籍江西,其曾祖父那一辈迁往四川绵竹,居住在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杨聪祖父曾任山东曹县、阳谷等县县丞,父亲受道光诰封资政大夫。其家境殷实,藏有不少名家字画。

杨聪在家排行老大,比杨锐年长12岁。其弟的启蒙教育就来源于杨聪,兄弟俩通过教与学,建立了胜于寻常的兄弟之情。

据从事绵竹地方文史研究近40年的绵竹市古文化传承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介绍,以前在绵竹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杨聪当年和杨锐读书时最喜欢把玩字画,他们走到哪都能即兴写出对联来,兄弟俩只要杨聪出了上联,弟弟杨锐就能对出下联。当时,清廷腐败,国势日下,杨聪常常带着弟弟杨锐游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兄弟俩即景作对联,杨聪出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杨锐对“一肩担尽古今愁”,至今绵竹民间还传诵着这些名联。

当时,四川学政张之洞曾称赞“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其后张之洞收杨锐为徒,杨聪志在研究学问,无意仕途,故以主管教育事业终其一生,曾修绵竹县志未成书。

杨聪先后任丰都、隆昌两县的教谕,并任绵竹紫岩书院山长,于1898年7月23日(清光绪24年六月初五)病逝于酉阳学政任所。杨聪与杨锐两兄弟死于同年,先后仅差两个月零五天。因之清末状元骆成骧在他所撰写的《杨聪墓志》中称“贤士大夫闻而陨涕,曰:蜀学坠矣!”杨聪死后葬于绵竹南门外南轩祠侧杨锐墓旁。

博学多才 尤其擅长楹联时有警句

杨聪博学多才,天文地理算术医学无一不精,曾游历南北,考其山川风俗疾病,著述不辍,自经籍图史,方舆乐律,名物器数,考据精详,言辞博辩;工诗能文,尤其擅长楹联,时有警句。

南宋丞相、抗金名将张浚,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一生苦学笃行不尚空谈,力主抗金反对和谈,然而被秦桧视为眼中钉,多次弹劾陷害几遭贬职。杨聪景仰其爱国忧民之举,曾为其撰写联曰:“当年南渡何人,扼此老终身,不教与范富齐勋,坐看淮甸烟尘,汴官禾黍;今日北冥多事,请先生复起,安得率刘吴诸将,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从楹联可以看出,张浚忧国忧民,一心抗金,屡遭投降派的陷害,使他不能像范仲淹与富弼那样建立功勋实现报国之志,而只能慨叹愤恨。

绵竹有个紫岩书院,又名月波书院,此院因张浚号紫岩先生而得名,杨聪曾为该书院撰写楹联三副。第一联云:此院经五百年,自廷佑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宇文故址说的是宇文之邵的旧址。宇文之邵为仁宗嘉佑年间进士,为文洲曲水县令,其人为官清正有才有德,学者称之为止止先生;鹿洞与鹅湖是指宋朝当时有名的两大书院。而紫岩书院为绵竹最高学府,自元代廷佑三年(1316年)一直到清未,经历了五百多年鼎盛时期,意思是它可与两大书院媲美。第二联云:自严君平拔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意思就是,张浚在这里读过书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同时鼓励后学们立志超越先贤的功绩。第三联云:实学在穷经,试观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立身须洁已,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此联意在赞扬张浚的德行和治学态度。

在紫岩书院杨聪所著三联中,尤以“莫将青史让前贤”最入人心,后成为书院乃至其后百年间绵竹中学师生的座右铭,后经集体创作,凝练为:

立志立身,从来紫岩有高山;实学实行,莫将青史让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