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绵竹最后的骡帮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9-19
在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已很少能看见骡子的踪影。日前,记者在我市金花镇的吉祥村和凤凰村却看到采用骡子运送货物的原始方式。 “5·12”地震前,金花镇凤凰村和吉祥村的农户大多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大多依靠骡子运输肥料、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资。 据凤凰村骡子养殖户周禄成介绍,他们村养殖骡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地震后,他共养了3批骡子,每批3匹左右,饲料以包谷、稻草、胡豆为主,这些从彭州购买的骡子基本来自云南、贵州,每匹要花上万元钱。 骡子的主要任务是将山外的沙子、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运进山里修路建房,同时再把村民们种植的药材、玉米和木材运到山外。骡子运输货物前都会带上嘴笼,盖上背架,运送一趟来去要走2个多小时,每年每匹骡子可为主人挣得工钱三四万元。 周禄成说,这些骡子每次运送的货物有四五百斤、七八百斤的,甚至有上千斤的。遇到道路泥泞,骡子可能会闪了腰,闪了腰的骡子就没法继续运送货物,只有卖了,养殖户也会因此损失上万元。 据吉祥村支部书记王高福介绍,高峰时,仅他们村就养殖了60来匹骡子,这两年随着吉(祥)凤(凰)路建成,村民养殖的骡子数量大量减少,目前,吉祥村仅7户村民养了14匹骡子。这些骡子在修建近20公里的吉(祥)凤(凰)路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