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期的外交奇才——秦宓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7-08-11    

  ■人物简介:秦宓,字子敕,绵竹人。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秦宓潜心学习,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雄辩家。可以说,在绵竹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中,秦宓是一位才华出众、智慧超群的外交奇才。


  A 多次谢绝“出山”为官

  东汉末,群雄割据,逐鹿中原,淘汰弱小后,仅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而巴蜀大地虽处乱世,文人才俊却层出不穷。秦宓自幼好学聪敏,学识超群。

  刘璋治蜀期间,任命王商为治中治事。王商劝秦宓出来为官,秦宓婉言谢绝,他认为人的一生只要能做到“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就足矣,不必在意功名利禄。身处乱世,犹需谨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蜀中地盘后,广汉太守夏侯篡请秦宓出任师友祭酒,领五官椽(五官中郎将的属官),并尊称秦为“仲父”,秦宓仍然称病不就。直到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蜀中,再次邀请他“出山”做从事祭酒,秦宓大概是认可了蜀汉政权,终于愿意出任其职。虽然如此,秦宓仍然保持自己正直敢言的为人。刘备因与孙权争荆州等地,结拜兄弟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决心与东吴决战,秦宓犯颜直谏,指出此战必败,触怒了刘备,将其下狱。后因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秦宓才逃脱了牢狱之灾。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中的真正实权人物,并领益州牧之职,任命秦宓为别驾。不久,又任命秦宓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足见诸葛亮对秦宓才华的认可。

  B 一场雄辩名留青史

  真正让秦宓展示才识与辩机的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精彩激烈的论辩。

  蜀汉与东吴失和后,彼此都有重修旧好的意向。东吴派遣张温来蜀,诸葛亮为了表示诚意,命文武百官隆重宴集。张温也兴致勃勃,感受到了蜀汉的热情和诚意。而唯独秦宓迟迟未到,蜀相诸葛亮也不免有些着急,多次派人催促。张温十分诧异道:什么人这么重要,连丞相多次遣人催促还敢迟到?诸葛亮很客气地回答:“益州学士也。”并不说秦宓的官职。

  待秦宓到席就位,傲慢的张温含讥带讽地问秦宓:“你是益州学士,你懂学问吗?”秦宓知道来者不善,也就淡淡地回答:“蜀中五尺童子皆入学受教育,皆有学问,这个问题明白如火,更何况我!”言下之意,你张温又所学几何?

  既然如此,张温接过话题,顺势问道:“请问秦学士,你学些什么呢?”这分明是不相信秦宓的学问而抛出的诘难。秦宓毫不客气地接过话头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尽皆涉猎。”张温是东吴使者,家学渊源,自然也不会语塞,接着又问:“天有头么?”秦宓回答:“有之。”张温问:“头在何方?”秦答:“在西方。《诗经》说‘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张温又问:“天有耳吗?”秦曰:“天处高而听卑,《诗经》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张温继续问:“天有足吗?”答曰“有。《诗经》说‘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无其足,何以步之?”张温还不死心问:“天有姓乎?”秦说“有”,“姓什么?”“姓刘。”张温觉得抓到了漏洞,讥笑问:“你怎么知道?”哪知秦宓从容回答:“天子姓刘,所以天就姓刘。”

  张温见难不倒秦宓,又提出新的问题:“太阳生于东方吗?”秦宓回答:“虽生于东而没于西。”张温的意思很明显,你既然说天子姓刘,天就姓刘,无非是说蜀汉刘氏政权是正统而已。而日生于东,就是说东吴才是日,也就是天子在东方。机敏的秦宓当然明白张温的用意,巧妙化解了张温的诘难。于是,在一番高难度的论辩后,张温不得不大为佩服。

  C 学兼文史但只认儒学

  秦宓最后官至大司农,又是蜀中才俊,当然具备精敏才识,而早年身处草野,自然不免小人的“鬼黠”,正是兼容二者之长,又有博览群书的学养,辩倒张温自然在情理之中。他的理论建树还有不少,如《三国志》中说“论皇帝王霸养龙之说,甚有道理”。

  令人遗憾的是,秦宓的有关著作由于时间的冲刷和历史变迁与战乱兵火,已经消失殆尽了。然而,关于他的历史见解和宇宙观、天道观,部分史籍中依然有零星地留存。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当时著名史学家谯周等人的老师,所以,他应当算是当时文史研究的专家。《春秋然否论》中记载他回答谯周等人疑难,其观点是很有见解的。文史不分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现象,直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史学才逐渐有了较为明晰的分工。

  但是,秦宓也有一些偏颇之见,过度看重正统,排斥儒家经典之外的著述。当时一位叫李权的学人向他借《战国策》,反被他讥讽了一番,流露出他对儒学之外书籍的漠视,表现出其局限。陈寿在肯定秦宓“专对有余,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之余,也对他的聪明外露颇有微词,说其“无若愚之实”,指出他没有“大智若愚”的胸怀与气度。

  如今在成都武侯祠,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有十四尊塑像,称文臣廊,是用来缅怀蜀汉朝廷的文臣的。秦宓塑像就在其中,居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