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7-21
圭峰宗密禅师,俗名何炯,四川西充人。出生在豪门望族之家,少年通阅儒学,二十岁探学佛经。807(唐宪宗元和二年)年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今四川遂宁),听闻道圆和尚说法,于是随其出家,法号宗密。因他长期住在陕西终南山草堂寺南圭峰,因此又称他为圭峰大师。法师常以“三乘不兴”(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四分不振”为耻,是唐代一位“励志以阐教度生,助国家文化也”的高僧大德。 在城区人民公园一角的石榴树掩映下,一座墓葬很是引人注目。其墓形圆拱,墓周数丈,墓高八尺,墓周围砌以砖石,墓前立碑,铭:唐圭峰宗密禅师墓。墓右边立一诗碑,上书清乾隆时期太史李调元的七绝诗一首:第一禅林第一僧,东来西去任飞腾。个中消息凭衣钵,代代於兹证上乘。这里的第一僧是指圭峰宗密禅师,其僧位、声望极高。圭峰宗密禅师是著名佛教思想家,主张“佛儒一源”,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 撰写著述200卷 皇帝钦赐紫方袍 据资料记载,圭峰32岁(812年)入长安华严寺,师从华严宗四祖澄观(澄观法师有弟子一百余人,著名的为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和寂光等四人,称为“澄门四哲”,继承他的法统的是宗密,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世称“圭峰大师”)。在执弟子礼的最初两年,宗密随侍澄观,不离左右。 圭峰宗密先后在终南山草堂寺、丰德寺、祥符寺(绵竹)等处驻锡修禅著述。撰写《圆觉经大疏》、《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原人论》等200余卷。法师主张禅教一致,他把各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的文字偈句集录成书,称为《禅源诸诠集》,也略称《禅源诠》。圭峰宗密禅师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它是在三论、天台慈恩等及地论师、摄论师等前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 828年,唐文宗曾诏圭峰禅师内殿问法,皇帝钦赐紫方袍,赐号“大德”。宗密声望益隆,宗密此次在京居留3年内,结交了一大批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与宗密关系最密切的是裴休(唐中晚期名相、书法家),应裴休之问,宗密回答了关于禅宗的一些问题。 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写下《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白居易也曾作《赠草堂宗密上人》,此诗显示圭峰宗密和刘禹锡、白居易的极深交往。 主张禅教合一 形成思想体系 圭峰宗密为发展华严一宗,对其学说颇多建树,主张融洽华严和禅宗,提倡禅教一致。祥符寺早期寺名为华严寺,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圭峰禅师的多卷著作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禅、教共融。从许多资料佐证证实,在禅师禅、教共融的思想体系下,华严寺(后来的祥符寺)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全速发展时期,成为佛教界的一座名刹。 宗密的弟子甚多,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所载,著名的有圭峰温、慈恩寺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圣寺觉、化度寺仁瑜等六人,此外还有见于《遥禀清凉国师书》的玄珪、智辉等。 公元841年,正月初六,圭峰禅师坐灭于长安兴福塔院(葬于陕西鄠县圭峰山圭峰草堂),时年62岁。初七后,僧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十三日,荼毗(火葬)得舍利数十粒。 禅师功德卓著,深研宗法,被唐真宗追谥为“定慧禅师”。称赞道:“禅教为驰,合一者少,唯师一触,二途俱了。为教之主,为禅之表,灭诤启迷,如日初晓。”公元855年,其门人为之立碑(丞相裴休撰碑记并序,柳公权篆额),文曰;“圭峰宗密定慧禅师传法碑”,并降旨建塔,尚传于世。 按碑文记载,圭峰的遗骨埋于陕西鄠县之圭峰。绵竹僧人为纪念这位高僧,在祥符寺左侧(今人民公园内)将他当年留下的经像法器、衣钵葬于墓内,俗称“衣冠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