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壮绵竹关
作者:张红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7-07
——诸葛瞻父子的“忠孝”故事
自幼聪慧 背负压力不断成长 诸葛亮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40多岁的时候,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即诸葛瞻,也是据史书记载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诸葛瞻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很小的时候便在书法、绘画等方面表现出过人的造诣。无奈他出生时间较晚,其父诸葛亮并没有很多的时间教导他。为使他成才,诸葛亮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后被人称之为《诫子书》,其大意是要想做有节操的君子,必须通过清心寡欲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没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要专心致志,想要有才干就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就锻炼不出能力,长大后也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诸葛亮的谆谆教导,对诸葛瞻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尊敬父亲、崇拜父亲,可惜诸葛亮在他8岁时便去世了。诸葛瞻发誓要勤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瞻17岁便娶刘禅的女儿为妻,为此蜀国授予他以骑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官)的官职。第二年,他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更是一路平步青云,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现在有年轻人说诸葛瞻是“官二代”,娶“白富美”当大官,是人生的赢家。但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父亲巨大光环的笼罩下,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向世人证明自己。 临危出征 父子双双战死绵竹 诸葛瞻官拜行都护卫将军并尚书事,手握军政大权,怎奈刘禅不理朝政,放任宦官黄皓专权,他也因此赋闲在家。直到魏国邓艾父子从阴平道一口气穿越七百多里无人之地,沿途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到达江油县,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刘禅慌乱之中召集群臣议事,居然面临无人领兵出征的尴尬,才有人想到请出诸葛瞻。 诸葛瞻临危出征,好不容易在成都组织了5万兵马,却连打前锋的将士也挑不出一个,他19岁的儿子诸葛尚,慷慨从父出征。邓艾率军攻下涪县(今绵阳),诸葛瞻率军退还绵竹,布好战阵等着迎击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率兵攻击敌军右翼,师篡率军攻打左翼,谁知两个人都出师不利,一起退回本阵。邓艾大怒上演欲杀儿子邓忠的“大戏”,众将求情才得以告免。随后邓忠、师篡飞马出阵再战,并派出史臣劝降诸葛瞻,诸葛瞻誓不投降,和儿子诸葛尚率众将拼死相搏,最后双双战死绵竹。 成都最后一道防线失守之后,魏军长驱直入,在攻下绵竹关3天之后就打到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王朝的历史,也在绵竹之战后正式宣告终结。 多次修缮双忠祠 免费开放供后人怀念英烈 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被安葬在绵竹西郊。后人景仰他们的忠孝,又在清代乾隆3年,以墓园为依托,修建了双忠祠。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一起,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 “双忠祠大殿,先后成为小学和职中的教学场所。1985年以来,政府多次对双忠祠进行了修缮,曾经还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再现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市文管所所长谢之战介绍,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双忠祠遭到巨大损坏,负责对口援建江苏省的江阴市斥资1200万元,按照“原地保护、原貌恢复,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双忠祠进行了修复。 现在的双忠祠有忠孝门,走廊左侧是“蜀汉三叛”郝普、傅士仁和靡芳的跪像。走进拜殿,可见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汉室忠烈”,曹禺先生题写的“魂壮绵竹关”牌匾。迈过拜殿,绿树掩映之下就是诸葛瞻父子墓。墓旁两侧有百年的铁甲古松,鳞甲斑驳,叶片似剑,宛如两个披甲执剑的武士护卫着忠魂。墓园的石栏上,还隐约可见当年雕刻的南瓜、寿桃、石榴等图案。 转过启圣殿,眼前豁然开朗,碧绿的草坪上几株翠竹亭亭玉立,远处的民俗小院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超然轩”,里面按古风陈列了明清时期的桌椅屏风、雕花木床,一展川西北民居的生活习俗。 双忠祠的历代题刻,遍布在忠孝门、拜殿和启圣殿等处。“双忠祠自重建结束后,就一直免费开放,现在每天下午都有市民到此品茶、下棋。”谢之战说,唯一遗憾的是,因为大殿多年前被改成学校,没有可参照的原貌,原址只好空着,只有整理出来的一根根石桩,显示出年代的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