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6-05    

 

  人物简介: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蜀学会,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位于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今绵竹市大西街小学所在地曾是杨锐出生的故宅“杨公馆”,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的杨锐自幼就聪明好学,成绩非常优秀。青年时代的他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府作幕僚,深受器重,后又官至内阁中书、侍读。按理说这样一位饱受封建传统教育而又本已做京官的知识分子,是不难平步青云的,可是他后来却逐渐转型成为一位维新变法志士。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中去,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杨锐的人生既有封建士大夫的一面,又有维新变法志士的一面。他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

  少年才俊 兄弟俩被誉为蜀中当代苏轼和苏辙

  杨锐祖籍江西,其曾祖父那一辈就迁往四川绵竹,居住在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杨锐祖父曾任山东曹县、阳谷等县县丞,父亲受道光诰封资政大夫。他家境殷实,还藏有不少名家字画。

  杨锐在家排行老三,比杨锐年长12岁的哥哥杨聪精通经籍,博学多才,杨锐的启蒙教育就是来源于杨聪。他的聪慧、英俊也受到了哥哥的厚爱,兄弟俩通过教与学,建立了胜于寻常兄弟之情。

  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近40年的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说,以前在绵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杨锐当年和杨聪读书时最喜欢把玩字画,他们走到哪都能即兴写出对联来,只要哥哥出了上联,弟弟杨锐就能对出下联。当时,清廷腐败,国势日下,杨锐常随杨聪游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兄弟俩即景作对联,杨聪出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杨锐对“一肩担尽古今愁”,至今绵竹民间还传诵着这些名联。

  本来杨锐和其他普通书生一样,过着读书作文考科举的平淡生活,但直到遇上了张之洞,他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

  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最高官办学府——尊经书院,从全川选了10多个优秀学生首批入院学习,其中便有当时18岁的杨锐。史料记载,张之洞发现杨锐才华异常,面测时更是对答如流,叹道:“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

  杨锐在尊经书院学习时留下了不少好的诗文和论文,至今在绵竹民间还有流传。曾在解放前后担任过绵竹中学校长的章璞,在1960年花三年多时间四处找到有关杨锐的手迹,抄录了一本《杨锐手稿杂抄》,约四万字之多,其中还有帮张之洞为皇帝书写的奏疏。

  公车上书 形成国民问政好风气

  杨锐进入张之洞幕府后,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廖平、张祥龄、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这时的张之洞已升任为两广总督,杨锐跟着他离开四川,来到广东,成为其重要幕僚。那些上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五年后,杨锐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负责协编《大清会典》,书编好后晋升为内阁侍读,由一个幕僚变成了众人羡慕的京官。此后的几年,是杨锐一生中难得的太平日子。但当上了京官的杨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恩人张之洞,两人书信往来频繁。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并在北京发动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和市民一起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众人纷纷响应,参与者多达1300余人,史称“公车上书”。这时,作为京中名士的杨锐,又一马当先站了出来,带头参加“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不过,“公车上书”的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好风气。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也相继出现。

  为国献身 戊戌变法失败血洒刑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开启了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但“定国是诏”的颁布,触动了军机大臣等守旧派的利益,他们敷衍推诿,消极地执行新法。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多次建议光绪帝广集英贤,在宫中开制度局,任用通达时务的人才为顾问官,辅助新政,也遭到大臣的坚决反对。光绪非常不满,决定开始新的行动。

  以往对慈禧言听计从的年轻皇帝光绪,突然未经慈禧允许采取了新的行动,这对慈禧来说已经危及到了她的地位。于是,慈禧也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帝后两党之间的斗争从此愈演愈烈。

  7月底,光绪帝见太后神色异常,即预料有变,回宫以后,他立即召见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并新授密诏给杨锐。领到密诏的杨锐明白自己当时已经危机四伏,便立即找林旭进行商量。

  此时,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就离开北京,梁启超则逃到了日本使馆避难,袁世凯又在得知消息后偷偷向慈禧告密。明知大祸临头,但深受我国儒家思想熏陶的杨锐,把忠君与爱国视为一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从容等死的绝路。9月24日凌晨,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被捕。

  9月28日,杨锐等六人被斩于菜市口,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死时,年仅41岁。

  后人为了纪念杨锐曾在绵竹小西街建“杨公祠”,后来此地被拆迁后,又在今绵竹人民公园内修建杨锐广场,在广场上塑起了他的塑像。

  在广场一角,一栋两层楼高的中西合璧建筑前,有张之洞为杨锐的题词,“双泪落君前大江滚滚怀人远,文名余死后绵竹亭亭出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