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宗师张栻:匡扶社稷 传道济民
作者:刘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5-12    

 

  ■人物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又名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四川绵竹市人。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长子,出生在绵竹九龙的无为山,是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曾创建湖南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其苦心经营下闻名遐迩,人才辈出,确立了宋代理学中的湖湘学派的重要地位,堪称南宋理学宗师。他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全集》。

  因张栻号南轩,所以现代都以南轩文化来总结其思想文化精髓,绵竹也被称为“南轩故里”。900多年以来,“南轩故里”四个字为文化名城绵竹增添了无比的光彩和荣耀,至今我市尚存的南轩古迹还有南轩祠及其祖茔大柏林等,供人们瞻仰和祭拜。

  1、少年夫子才华卓绝

  北宋灭亡后,由于南宋根基未稳,以宋高宗为首的新朝廷,不得不依靠一批爱国志士和军民,以抵挡住金军南下的铁蹄,李纲、宗泽、张浚、韩世忠、岳飞,一时间英雄辈出,杀敌无数,让金军闻风丧胆。然而,败退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一方面担心金军越过长江,把新朝廷消灭于摇篮中,另一方面担心抗战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壮大,重蹈武夫夺权的覆辙,便乘脚跟站稳之机,把政策由主战抵抗,转向一味向金投降乞和。于是,一大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纷纷被贬官,张浚是坚定的抗金英雄,首当其冲。绍兴七年,张浚被罢去宰相一职,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贬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仅五岁的张栻随父迁往谪地,后定居长沙城南妙高峰。

  张栻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善悟,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十四五岁,张栻随父谪居连州时,父亲便开始亲授他《易经》,年纪轻轻的张栻竟能有所领悟。当时,王大宝任连州知州,张浚甚至还安排少年张栻与这位门生谈文论学,《宋史·王大宝传》说:“大宝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真可用“少年夫子”来形容张栻的早慧。

  埋头于经史子集的同时,翩翩少年张栻还流连于连州的风光胜景,醉心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曾与诗人宋子飞结伴浏览连州湟川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张栻连作诗歌八首,结为《湟川八景》组诗。其中,《圭峰晚霭》云:“浮云翳落晖,策杖瞰清溪。茫茫北山道,霭霭暮烟低,孤峰突群岫,壁立如信圭。苍翠倚天半,缓视如云梯。”《静福寒林》云:“朔风天外来,寒色方严冽。驾言通山游,苍松隆劲节。群鸦竞鸣噪,乱啄青山雪。羽衣去千年,高峰挂霜月。”这一系列平实自然、意蕴深厚、浑融流转、韵味绵长的诗歌,竟然出自一位十四五岁少年的手笔,而且这组诗甚至还被选入《全宋诗》,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让人不得不惊叹少年张栻的卓绝才华!

  2、力抗金兵匡扶社稷

  张栻是抗金名将张浚之子,从小便追随父亲辗转各地,深受其父忠君报国、精忠大义思想影响。可以说抗金报国、匡扶社稷是张栻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张栻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张栻的主战,同那些不切实际空喊抗金或寄希望于侥幸取胜者不同,他认为,要取得抗金的胜利,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要“专务自强”,其关键是“得民心”。

  张栻一生不仅力主抗金,他居官期间,廉明清正,关心人民。每到任,常“问民疾苦”,调查当地“利病”,认真改革地方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提出了“薄赋宽民”的主张。

  他在江陵时期多次弹劾了信阳守刘大辩“估势希赏,广招流民,夺户熟田”,他清楚地知道刘大辩有后台支持,冒着丢官的危险,要求朝廷论其罪,表现了他“勇于从义”的无私无畏精神。张栻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清官,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在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江陵期间,竟“一日去贪吏十四人”,此外,他做地方官期间,还取缔了一些有害于社会的恶劣习俗。如知静江府时,刚上任即发布了《谕俗文》,明申要对那些“班惑百姓”的“师巫”、“恶僧”重作施行,对拐卖人口者要“严行惩治”。还规定对婚丧葬礼中存在的“竭产假贷,以侈糜相夸”的有害风俗,要加以“制抑”,严申“若有不俊,当治其尤者以正风俗。”

  当地方官时,张栻也十分重视倡办教育事业,积极兴办地方学校。其中以静江府为最。为倡办学校,他先后为地方州府撰写了许多《学记》,进行鼓吹。认为兴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人伦之在天下不可一日废,废则国随之”,故“有国者之于学,不可一日而忽。”不仅如此,他还亲身执教,带头示范。在主持岳麓书院期间,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3、提出仁爱诚信的理学主张

  张栻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著名的理学家。他秉承深厚的家学渊源,承袭正统的理学思想,以格物穷理为目的,以内圣外王为旨归,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理学的诸多问题,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理学思想体系。

  他在本体论上将形上本体与内在心性相互贯通,既致力于形上基础之确立,又注重身心性命之有力开拓,从而建构了体用一源,异取同体的太极、道、性、理、心等多重本体范畴相贯通的宇宙本体论体系。在人性论上,他改变了传统儒家始终把“性”严格限制在人的本性范围之内的说法,提出人性与物性皆善的观点,保证了性善的纯粹至上性。

  在工夫论上,以沟通天人作为道德实践可能实现的重要途径,贯通未发已发、察识涵养的修养工夫。提出了先察识后涵养,再进而发展到察识、涵养并重,以居敬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体系。

  在知行观上,在与朱熹等人的相互论学中,提出了知行互发、重在力行,由知到行,再达于真知的知行学说。他不仅以“无所为”和“有所为”区分义利,其义利之辨更具有援天理人欲以论义利的思想特色,从天理人欲互相包容、统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独特理欲观。

  同时作为理学大家,张栻发扬儒家的经世传统,慨然以追述孔孟之道为务,将道、学、治贯通一气,道德与功业、内圣与外王系于一线,在地方上“护养邦本”、抗金复疆、经邦治国,使儒家真精神得以复兴。为了捍卫、维护理学道统,张栻还以安身立命的仁学精神,积极批判佛老的“异端邪说",倡明儒学力行的精微大义,躬行实践,经世致用,阐扬了理学体用一源、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和理学的丰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因为其英年早逝和内部体系的矛盾未能解决等原摘要因,张栻的理学思想在其身后式微,但他博采众长,不囿于成见,经世致用的理学精神却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