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 抗金英雄张浚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5-05    

  人物简介: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号紫岩先生,四川绵竹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南宋理学家张南轩张栻的父亲。张浚少年好学,文武全才,曾四度拜相,一生忠君爱国,力主抗金,是南宋抗金的最高统帅,组织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与金人展开一场场殊死战斗,是南宋抗金的一面旗帜,封魏国公。

  A 行为端正 聪明勤奋成大器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张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咸是两科进士,曾在举贤才直言对策时对哲宗说,“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以负陛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张浚4岁时,张咸病逝,张浚随母亲计氏夫人回到家乡绵竹。

  计氏夫人名叫计法真,也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丈夫去世时她才25岁,娘家人再三劝她改嫁都被回绝,她发誓不改嫁,要把儿子抚养成人。

  为了让儿子成为像父亲一般贤良方正的人,计氏夫人除了让张浚广读圣贤书,还时常用张咸在世时的言行教导张浚,要他像父亲那样廉洁奉公,做一个光明磊落、品格高尚的人。张浚从小聪明过人且勤奋好学,在母亲的教导下不仅博览群书才智过人,而且孝老敬亲、品行出众,小小年纪就“视必端,行必直,坐不欹,言不狂。”受到亲友乡邻一致称赞,都说他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22岁的张浚进士及第。离家赴职做官前,计夫人一再叮咛儿子牢记祖训,报效国家。后张浚被贬永州时,见秦桧卖国求荣欺君误国,十分忧心,曾想冒死弹劾又放心不下七十老母,整日忧心忡忡。计夫人得知实情后,当即背诵张浚父亲张咸的对策训词:“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以负陛下。”她对张浚说,文谏死武战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支持鼓励儿子冒死上谏。在母亲支持下,张浚冒死连连上书达五十次之多。

  B 中流砥柱 力主抗金挽狂澜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大举攻打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的张邦昌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去金国作人质,以求割地赔款议和。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去徽、钦二帝,扶植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建国号楚,北宋政权就此终结,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

  面对靖康之耻,时任太常寺主簿的张浚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便从汴京逃走。同年5月,听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附近)即位,张浚赶赴南京参与赵构登基仪式,被委任枢密院编修官。

  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辗转来到扬州。一路跟随皇帝逃亡,张浚十分忧患,他不顾位卑请求面见高宗,进谏道:“中原才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危难的策略。高宗被他的赤胆忠心所感动,更是欣赏他的胆识气魄,动情地对张浚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就留下来辅助我吧。”张浚被宋高宗任为礼部侍郎,兼任御营司参赞军事,开始了他的抗金军事活动。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兵继续南侵,皇帝从钱塘逃往临安(今杭州),将张浚留在吴门抗敌。面对大量溃不成军的部队,张浚力挽狂澜,将溃败的军队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到临安后却被将领苗傅、刘正彦逼迫禅位,驻守平江的张浚知道消息后,立刻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各路将领,从平江起兵赶往杭州勤王,一个月后便平定苗刘兵变。

  高宗恢复帝位后,立即召见张浚,并亲书御制诗文赐与张浚,诗中自比越王勾践,将张浚喻为良臣范蠡:“愿同越王践,焦思先吾身。高风动东子,属意种蠡臣。”当面委任时年33岁的张浚为宰相。但张浚以自己年轻资历浅为由推辞了,高宗任其为知枢密院事,成为南宋执掌兵权的执政大臣。

  张浚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于建炎四年(1130年)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率领川陕各路兵马四十万人与金兵会战于富平。因各路兵指挥失利,关陕失陷后只好退守四川。张浚知人善任,提升吴玠、赵开、刘子羽等诸将领,奋力抗击金兵保全四川。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西连陇蜀,北连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全面抗金的重任,成为南宋抵御外侮的一面旗帜。此后数年间,张浚组织岳飞、韩世忠、张俊、李显忠、杨存中等将领与金人展开一次次殊死战斗,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成功阻击金兵南侵。

  就在张浚、岳飞等主战派屡屡获胜并欲直捣黄龙收复失地之际,宋高宗却害怕收复国土迎回钦宗影响他的帝位,于是任用力主“和议”的秦桧为相,对张浚、岳飞等屡屡排挤,数度罢免张浚相位及兵权,秦桧更是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罢兵回朝,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也被收回。随后,南宋朝庭与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将众将收复的大片土地出卖给金人,公开向金人纳贡称臣,换回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C 几度沉浮 一片丹心照汗青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公开撕毁和约,拥兵数十万大举进攻南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宋高宗无奈再度起用张浚。宋孝宗继位后,再度拜张浚为右相,总督南宋兵马。此时,张浚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日夜辛劳积极备战,但却受到主和派的诋毁和排挤,第四次被罢免相位和兵权。68岁的张浚数度沉浮,眼睁睁看着南宋朝庭被奸臣断送,痛感国事日衰、奸臣当道,忧患成疾,于隆兴二年(1164年)8月病逝。临终前,张浚对儿子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

  张浚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抗金名将,他还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据《宋史·张浚传》记载,张浚对《周易》钻研精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对《书》、《诗》、《礼》、《春秋》等经史子集都有注解,还留下大量诗文。其诗作《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广为流传。

  其一: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其二:中兴自是还明主,访旧胡为属老臣。从古风云由际会,归欤聊复养吾真。

  两首诗不仅生动描绘了钓台风光,对严子陵归隐渔樵的生活颇为赞赏,更表达了自己不肯同流合污,誓死抗金的坚定志向。

  张浚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秦桧党羽诬告说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和破旧衣服,并看到书信里面忧国爱君的话,宋高宗大出意外十分感动,他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张浚清廉高尚的人格享誉朝野,就连来行刺他的刺客也被他感动。相传苗刘兵变时,苗傅、刘正彦雇人刺杀张浚。刺客夜里来到张浚面前,拿出怀中书信对他说:“这是苗傅、刘正彦对你的赏格。”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刺客说:“我虽读书不多也知逆顺,岂能以身为贼所用?因见你守备不严,恐后面还有人来行刺,特来提醒你。”

  张浚之死,使南宋朝庭失擎天一柱,全国军民无比悲伤,宋孝宗追赠张浚太保之职,后又加赠为太师。宋理宗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为纪念张浚、张栻,宋、元几朝屡建紫岩书院。元延祐三年(1316年)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紫岩书院,即今绵竹中学前身。现在绵竹中学初中部止止亭旁,还塑有张浚雕像,雕塑旁边是岳飞送紫岩先生北伐诗碑。诗曰:“号令雷霆还,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这是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主动请缨带兵北伐临行前岳飞所赠,这首诗也是张浚、岳飞等南宋爱国将领直捣黄龙收复河山的赤诚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