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鹿堂山 探寻千年传说
作者:刘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11-15    

     

  关于我市的鹿堂山,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和古蜀玉妃相关的美丽传说。相传古蜀开明王十二世时期,绵竹一位农妇产下五男一女的六胞胎,农妇家人无力养活便将女婴弃于山溪之旁。谁知绝境中的小女孩竟在母鹿的哺育下奇迹般活了下来,出落成一个绝代美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巴蜀大地,开明王听说后,赶到绵竹下旨将女孩册封为玉妃接回蜀宫。玉妃离开生养她的绵竹山后,因不习惯王宫生活,不到半年便香消玉殒。后来人们在绵竹山一块巨石顶端雕刻下两只相互环绕的鹿头雕像,以怀念玉妃并感恩善良的母鹿。

  动人的传说极具诱惑,为了一睹双鹿石雕的风采,探寻美丽传说,日前,本刊记者与几家媒体新闻记者一起攀上位于我市遵道镇的鹿堂山。

  岁月沧桑  双鹿石雕风采依旧

  上山前,记者一行来到世居于此对当地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烂熟于心的陈达孝老人家。陈达孝老人告诉我们,除了双鹿石刻,鹿堂山上曾经还有过一片最初叫“鹿堂治”后来改称“鹿堂寺”的宏伟建筑,是东汉时期被尊为“张天师”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所建。明末清初,遵道镇造纸业相当发达,经济繁荣,加上美丽的人鹿传说和神秘的鹿堂治(寺),不仅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民众,就连在成都等周边传道从医的洋人都对这里趋之若鹜。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鹿堂治(寺)才逐渐衰落破败……

  辞别老人,我们在七旬护林人何泽喜的带领下,由遵道镇楠竹园进入鹿堂山,沿着仅能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我们来到一块搭建了几间简陋平房的空地上。护林老人说,这里就是以前鹿堂寺所在,几间简陋房屋是近几年附近一些群众自发凑钱搭建的。

  登上房后一处悬崖,我们终于在巨石顶部看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双鹿石雕。只见两米见方的巨石顶端上依石形上下各雕刻着一只鹿头。虽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石雕清晰依旧。细长的尖吻、流动的双眸、分岔的犄角,两只鹿头栩栩如生,仿佛仍跃动于山间林中。

  时光流逝  曾经的圣地风光不再

  双鹿石雕虽在,但曾经辉煌一时的鹿堂治(寺)却已是荡然无存,只在茂密的树林和丛生的杂草间,不时能发现一些散落的、打磨规整的石质残垣断柱。擦拭去表面的浮土和青苔,精美的纹饰仍依稀可辨。

  在双鹿石雕下方一处草丛里,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只剩下上半截的石碑,上面尚残留着“威能猛服”、“虎豹”、“虫蝗”等字样。落款处一行清秀的字迹显示,这块石碑始立于清嘉庆十五年。眼前的破败景象不由得让人心生怅然,很难想象千百年以前,这里曾有过的鼎盛与繁华。

  下山后,我们相继拜会了宁志奇、谢之战两位绵竹市文管所所长。年近七旬的宁志奇老先生为我们证实了张道陵创立鹿堂治等道教二十四治所的史实。宁志奇告诉我们,鹿堂山古时又称为绵竹山,系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根据《天师道二十四治考》和《绵竹县志》等诸多史料记载,东汉顺帝年间,被尊为“张天师”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入川布道,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国建立起二十四处用以祀神、修道、传教的“治所”。二十四处治所又分上、中、下各八治,以位于上八治之首的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以位于上八治第二治和第三治的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

  谢之战向我们介绍说,鹿堂山腰的双鹿雕像为石雕中的深浮雕,具体的雕琢年代现在已很难考证。作为道教二十四治最为核心的前三治之一,鹿堂治及鹿堂山在历史上极负盛名。明末清初,随着佛教的兴盛,这里逐渐演变成佛教的传承场所,鹿堂治也更名为鹿堂寺。解放后曾经修缮,后逐渐衰败,加之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损坏侵蚀,到目前几乎已损毁殆尽。

  据了解,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鹿堂治(寺)被列为了文物保护点。但遗憾的是,因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实在难以进行恢复重建。那段流传千年的人鹿传说,鹿堂山、鹿堂治(寺)的传奇故事,也许注定只能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史书典籍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