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天官
作者: 袁晓辉
来源:
日期:2015-08-28
刘宇亮
绵竹历史上出过两个宰相,一个是南宋的张浚,一个就是明末的刘天官。 刘天官,名为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九龙人氏,明万历己未(公元1619年)进士,官居兵礼部尚书,明朝崇祯年间官至首辅大臣(戊寅年,公元1638年任首辅,文渊阁大学士)。天官,这个称谓来自殷周。《周礼》称冢宰为天官,为百官之长。天官就是宰相。唐代,曾经短期把吏部尚书称为天官,很快又改了回来。刘宇亮担任过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和首辅大臣,故他被称为天官,就是宰相的代称。由于历代均有君权与相权之争,最后在明代初年废除了宰相职务。到了明末,又设立了首辅大臣,作为群臣之首,实际上就是宰相。 刘宇亮一家在绵竹非同一般。他的父亲刘延龄考中举人,他的两个哥哥,一个考中举人,一个考中进士。绵竹有史料可查的资料中,从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绵竹第一个考中进士的杨可,到废除科举的一千余年中,绵竹考中进士的仅28人,而刘宇亮家就考中了两个,这是其一。在绵竹两千多年历史上,官居宰相的只有两人,刘宇亮就是一个,这是其二。 然而,历史跟他开了个大玩笑,绵竹百姓知张浚者多,知刘宇亮者少。在《绵竹县志》中,关于张浚的记载达五千余字,而关于刘宇亮的,仅一百三十字。这是其三。就是现代,人们更多地是了解张浚、张栻和杨锐,而不了解刘宇亮。笔者曾经询问过一些九龙镇的年轻人,知不知到刘天官出生在九龙的什么地方,众人皆一脸茫然。不仅如此,在老百姓的口传文学中,还把他与叛臣贼子、昏聩乱伦相连。君不见,跑马岭、三箭水、射箭台都和他有了联系。 在《绵竹民间三套集成》中记载,老百姓是这样说刘天官的:刘天官一心想篡夺皇位,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在跑马岭、射箭台对招来的军队进行训练;还得到一张神弓,可以射中千里之遥的目标。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刘天官认为时机已到,准备第二天早上造反,利用皇帝早朝的时候,用神箭射死皇帝。造反的头天晚上,刘天官喝得酩酊大醉,其妹扶他去休息。在送他的途中,他妹妹问:如果他造反成功,给妹妹封个什么官爵。刘天官说:封为西宫娘娘。刘天官的妹妹听到哥哥这个乱伦的胡话,非常生气。于是,其妹妹在第二天凌晨,离皇帝早朝还有一段时间时学公鸡叫鸣。一时间,四处的公鸡叫鸣声此起彼伏。刘天官以为皇帝早朝的时间已经到了,就拿起神弓,搭好箭,向北京皇帝龙椅的方位嗖、嗖、嗖连射三箭。结果,三箭全部射中龙椅。皇帝上朝,发现了龙椅上的箭,立即派人捉拿刘天官。所以,在绵竹老百姓的眼中,刘天官是个乱伦的反贼。 实际上,在刘天官为官的天启、崇祯年间,国运式微。当年明朝东起黑龙江入海口、西到巴尔喀什湖的浩瀚疆域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不复存在。明王朝军队在与瓦喇(蒙古)军队作战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成为历史上第二个被俘的皇帝(宋代的靖康之变,钦、徽二宗被俘算一个);生活在奴尔干都司地区的(今天的黑龙江下游沿岸和东北地区)黑水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由努尔哈赤完成了部落的兼并,成了统一的满族,而且逐渐强大,不断侵扰中原,满族的铁骑经常入关掳掠。当时,国土已经被分割侵略,只能退守长城了。不仅如此,在这有限的疆域内,还有李闯王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在这内忧外患之下,身为首辅大臣,又担任过兵部尚书,刘宇亮亲自到真定督师,应该说是兢兢业业了。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猜疑心很重,常派身边的太监监军,使将士无法全力杀敌,反而招来杀身之祸。崇祯帝冤杀了名将袁崇焕;不给名将卢象升派援兵而造成卢象升战死沙场,使臣下在这内外作战中如履薄冰,常有贬职、杀头之虞。刘宇亮在督师过程中,为请求宽免天津帅刘肇基的死刑而被责贬。 刘宇亮还遇到官场倾扎,国戚薛国观(崇祯的岳父)参奏刘宇亮督师不力,包庇刘肇基被贬。 刘宇亮被贬回绵竹后,在今天的仿古街临近龙王井处修了天官府(城区粮站的立善堂)。几年前,这里还发掘出刘宇亮的印绶和垫屋基的金龟(金龟现存绵竹博物馆)。刘宇亮死后,谥号为东阁大学士赐尚方剑,葬于城西十五里的邓家林。不但刘宇亮造反之说是空穴来风,而且张献忠入川后进军绵竹时,刘氏三兄弟的遗孀还被逼自杀了。 至于三箭水,其源头的《灵源桥碑记》中,记载为蜀王秀射箭而成。蜀王秀,应是隋代的蜀王杨秀,与刘天官丝毫不沾边。而远望是一马平川的跑马岭,到了跟前是稍微平直的山脊,根本无法跑马。要在跑马岭训练军队,只能是痴人说梦。清道的射箭台,也只是一处土台,练习射箭还可以,要从这儿射到北京,只能是神话。神话的夸张和传说的附会,使刘天官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真正与刘宇亮有联系的,是北门粮站的天官府、九龙镇的灵官楼和南门粮站内的关帝庙(刘宇亮之兄刘宇烈等捐资修建)。这些遗迹或者改作他用,或者已经毁损。改革开放后北门粮站的天官府拆迁建设了仿古街;南门粮站的关帝庙大殿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后来剑南春集团公司修建剑南老街时,将关帝庙搬到了剑南老街;九龙镇的灵官楼,地震时,已经坍塌,现在新修了。 当年曾经有人叹息: 落照荒烟里,残碑断碣前;当日为国老,今日葬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