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年】在传承与创新中品味绵竹年画的魅力 #网络中国节·春节#
作者:李露平 蒋丽萍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26    

一张张描金画银、舞动着喜庆色彩的传统年画,是春节里最五彩斑斓的年味。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是无数绵竹人对于“年”的期盼和记忆。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它蕴含着中华传统中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记者跟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刘竹梅的脚步,走进年画的世界,品味传统艺术与创新韵味碰撞后带来的隽永魅力。

夜色朦胧,刘竹梅家的灯亮了起来。春节临近,要画上几幅年画才算有年味,这也是她多年来给自己的“仪式感”。此时,她正在专心绘制自己的创新年画代表作《回娘家》。画作上,一位身着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背着胖娃娃,带着鸡和鸭急匆匆赶往娘家的女性人物鲜活生动,为传统的绵竹年画赋予了现代的色彩。

“这幅《回娘家》是我在198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听到朱明瑛演唱的歌曲《回娘家》时创作的。当时我一边跟着唱一边画。2005年春分时节,我又在原画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春天的颜色,让整幅画作的年味和春韵更加浓郁,当年在中国台北展览时深受喜爱,被一位收藏爱好者买去。”刘竹梅告诉记者,她幼年开始学画,参加工作后进入绵竹年画社,从师于著名年画家侯世武先生,领略了中国民间传统年画艺术的魅力。后来,她先后到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深造,通过涉猎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接触国内知名画家作品,不断从中汲取现代绘画艺术营养,这也为她开启绵竹年画的创新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年画传承与创新中,刘竹梅一边整理、复制大批民间年画作品,保存起一批民间艺术珍宝。一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将现代绘画艺术、民间绘画、剪纸艺术、中国工笔重彩技法融入绵竹年画这一古老艺术之中,创作出一批既具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艺术表现技巧和时代气息的创新年画。她的画作题材十分丰富,画家所热爱的民歌、民间舞蹈、川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丽瞬间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四季曲》组画、《节气歌》组画、《看谁最干净》、《回娘家》、《赶场》、《黄杨扁担》、《康定情歌》等一幅幅灵动诙谐的民间风情画都是她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年画展,部分作品还被法国郭安博物馆收藏。

环顾刘竹梅的创作环境,琳琅满目的画作将房间填满。其中,一幅《猴子与货郎》的创新年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幅年画运用了绵竹木版年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方法“填水脚”,让卖货郎与猴子在各色水墨中若影若现,形象的边缘用随意的线条勾勒,简洁而富有神韵。

“填水脚是绵竹年画特有的绘画技法,也叫‘赶水货’、‘行门神’。它需要有多年功底的年画艺人才能将其精髓充分展现,呈现一种不同于细致作画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我在创新中充分运用填水脚技法的原因所在。”刘竹梅告诉记者,“填水脚”的产生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年画艺人们为作坊做完年终最后的年画之后,趁着收拾画案的片刻功夫,利用洗颜色碗的清水色和残余纸片,急急忙忙地绘制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去出售。这些年画艺人,一年之内每人要绘制一两万幅年画,久而久之出现了许多技巧娴熟的彩绘匠师,继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填水脚”年画。这种手法看似随意寥寥几笔,实则成竹在胸,气势奔放雄浑,笔墨纵横自如,挥洒成趣,创造了一种民间年画大写意的艺术流派,反而成了绵竹年画中特有的名品。

传承与创新一脉相承。多年来,刘竹梅从传统年画中不断寻找布色、落墨、技法、笔法规律等,熟练掌握各种绘制技巧和表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充分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填水脚”,巧妙地将地方风情与现代美术揉合在一起,创作了《春来了》《十八姑娘一朵花》《割草女》舞蹈系列作品等多幅创新绵竹年画作品,形成了她特有的作画风格,给古老的绵竹年画赋予了新的生命。

“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变。把绵竹年画传承好并有所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刘竹梅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应竭力保护、传承,让绵竹年画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