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年】藏在“画”中的年味与技艺 #网络中国节·春节#
作者:申梨 蒋丽萍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25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的桃符,即今日的年画。

有年画的春节,才有年味。虎年春节临近,记者走近绵竹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李德敬,近距离了解手艺人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一张张宣纸通过木板拓印、上色、勾线等步骤变成传统年画,演绎百姓心中的吉祥如意?

1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汉旺镇拱星集镇的岷元阁年画作坊,只见四面墙上是密密匝匝各式裱好的年画,大红配大绿的撞色运用,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喜庆。暖暖的阳光洒进室内,照得桌上五颜六色的颜料丰润起来。此时,李德敬一家正在赶制年画。

李德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李芳福的孙子。自幼在爷爷的指导下,练得一手好的“悬腕”功。初见李德敬,他习惯性地将年画墨线稿贴在墙壁上,手端颜色碗依次上色,再于案上画脸开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李德敬手中绘制的正是门神系列中的代表——《双扬鞭》,也是绵竹木版年画最有辨识度、最受欢迎的作品。画作上的秦琼和尉迟敬德手持双锏、双鞭,非常夸张地扭着魁梧的腰身,极具威严,寓意驱妖降魔、辟邪迎祥。

“一张年画,可以说是集结普天下的喜庆颜色,年画的魅力就在于把老百姓心里向往的东西都画出来了。”李德敬停下笔介绍道,绵竹木版年画源自民间,大门一般会贴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传说可以驱妖降魔;院内堂屋会贴天官和状元等文门神,有迎祥祈福、加官晋爵之意;寝室门上一般多以童子和仕女题材为主,内容多为抱瓶、采莲、佛手之类,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之意。

“年画制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前前后后需要木板雕刻、印线、上色、勾线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求都极为精细准确,全部需要纯手工制作完成。”谈及年画技艺的复杂性,李德敬说,首先要数木板雕刻。绵竹年画画稿的创作强调“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起稿艺人需要技艺娴熟、绘画功底扎实,对绘制的人物娴熟于心,将起好样的画稿线图案印在银杏板上,等完全干后就开始用刻刀雕刻,刻版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一般都采用阳刻。 

刚学木板雕刻,李德敬连刀具都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常会因为对于雕刻力度的把握不够而刮伤自己的双手。“‘刻板’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在李德敬看来,平时在雕刻中更需要做到的是心静如水,若刻刀稍一冲动,刻坏一处便前功尽弃,那段时间李德敬每天练习刻板到凌晨才休息,只要在雕刻中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他都会重头开始。但是他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责任。

其次,上色环节中,难度系数最大的要数鸳鸯笔。“鸳鸯笔技法也就是壁上作画,施彩的时候,必须练就悬腕作画的功夫,而且是站立悬臂,尤其要注意水彩的浓度,一半沾色一半沾水,绘画的力度,稍有不慎就使画面作废。”说起鸳鸯笔,李德敬头头是道,鸳鸯笔不仅考验画师的身心素质,更考验着技法的含金量,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作画,都是经过了爷爷的严格考验。

多年来,在爷爷和父亲李道春的精心教导下,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与沉淀,李德敬把自己练成了一名技艺纯熟的绵竹木版年画手艺人,亦取得了丰硕成绩。2015年,他被评为绵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都非遗节期间,在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比赛中获得最佳新人;2019年作品《二十四孝图》荣获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铜奖;2019年,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年画日新创作营项目;2021年,作品《赵公镇宅》、《双扬鞭》入选“爱成都、迎大运——手艺成都”民间艺术作品展……

“时代在发展,作为一个传统手艺人对于年画技艺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将在保持传统原汁原味中融入现代的审美,让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李德敬说,未来,他会更注重史学、美学等各方面知识的积淀,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那些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藏在“画”中的年味经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