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绵竹年画的悠久历史
作者:王冰 收集整理
来源:
日期:2018-06-01
关于绵竹年画的起源和发展史,往往是众说纷纭。近年来,经过有关专家多方考证,认为绵竹年画起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而绵竹年画的产生,与绵竹当地盛产竹纸,绵竹艺人精于绘画雕工等密切相关。 竹纸孕育 年画历史源远流长 绵竹置县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地处绵水之滨两岸多竹故名绵竹县。从绵竹这个县名可知,绵竹自古盛产竹。而竹是造纸的主要原料,因而绵竹古代造纸业十分发达。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四川却避开了这场浩劫,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为当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五代时期,蜀地绘画艺术繁荣发展,绵竹就出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民间画师姜道隐。据史书记载,五代前蜀画家姜道隐在家乡绵竹的山观寺庙里留下了很多壁画,到宋代时那些画还能见到,而寺庙壁画与年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有说法是宋代的绵竹年画艺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姜道隐大师的壁画技艺,故有人把姜道隐尊为绵竹年画的先师。 与此同时,宋代印刷业已逐渐成熟,而四川是全国四个印刷中心之一,再加上造纸业蓬勃发展,品种翻新,出现了一种质地莹白细腻、载色丰富、不落甲、不脱层、不浸水、不变色的“粉笺纸”,绵竹年画便应运而生。据记载,绵竹在宋代时便有不少民间画坊大量印制年画,每年春节以前在成都的桃符(年画)市上售卖。 据《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后序》所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万数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作桃符,画为五彩神条、郁垒,点缀年景。”由此可知,绵竹自古产竹造纸,民间雕版印书绘画发达,早在宋代便催生了木版年画。绵竹年画是伴随着古老的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发展而逐渐形成。
遍地开花 绵竹年画远销四海 绵竹年画自宋代产生,经过明代发展日趋成熟。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在明代时已有相当成就。当时四川沪洲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可见明代时绵竹年画便远销省内外享有盛名。 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达到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绵竹有年画作坊共计三百余家,遍布县城及城郊西南、板桥、孝德、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乡镇,从业年画艺人一千多,加上帮工,从事年画生产人员达万人以上。全县每年的年画产量空前巨大,每年生产门神、斗方达一千四百多万份,画条200万份以上,当时还成立了年画行会“伏羲会”。大量的绵竹年画通过画商经营销售,其方式分“座商”和“行商”两种,设铺面的称作“座商”,当时仅县城就有30余家之多。不设铺面的流动经营推销的称“行商”,其数量更为众多。通过他们,绵竹年画销往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还远销今天的越南、缅甸、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清代后期,绵竹开辟了专门销售绵竹年画的市场。大市场在城内的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到三十,天天出售年画,自清晨到深夜,年画市场十分繁荣。小市场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至绵竹城郊的南轩祠,约15华里的大路旁摆满了年画摊子,故当地有“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和“东门河坝去观花,南华宫里去看画”的俗语。每年腊月的桃符市遍及城乡,在乡镇街头摆一个摊,文人墨客争相展才献艺,乡民纷纷前往购买。家家户户贴春联贴门神,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秦叔宝和尉迟恭”等。 绵竹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年画作坊中最有名的要推城内的梁云鹤画店和傅兴发作坊。梁云鹤画店的拓片雕工精细,傅兴发作坊的门画人物生动,色彩艳丽。还有清道乡生产的“清水大袍”、遵道乡的美人、娃娃等年画也很有特色,有成就的画师更是层出不穷,绵竹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杰出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