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名城】绵竹:文旅融合谱新篇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10-22    

千年酒香氤氲不散,非遗年画色彩斑斓,清雅茶语沁人心脾……绵竹,这座古蜀翘楚、益州重镇,正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底蕴注入旅游肌体

秋夜的剑南老街,檐角红灯笼次第点亮,暖光映照青砖黛瓦。老酒坊内,千年窖池飘香。这条全长500米的老街,以“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姿态,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绵竹文旅融合的缩影。

酒,是绵竹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绵竹市博物馆,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铜提梁壶,为这片土地延续千年的酿酒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源自唐宋的“剑南春”酿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以“酒”为媒,做强文旅核心吸引物。一方面,全力支持剑南春等龙头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其现代化酿酒车间、亘古亘新的“天益老号”酒坊等工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升级。另一方面,绵竹跳出单一工业观光模式,将酒文化与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深度融合。

漫步在孝德镇年画村,乡野间的画坊披上了鲜艳的“彩衣”,一步一景,宛如露天艺术馆。非遗传承人的画笔挥洒间,古老年画焕发出现代活力。

绵竹年画则是这座城市的视觉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色彩鲜艳明快,线条流畅生动,寓意吉祥喜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与现代交织共生

绵竹文旅融合不止于文化元素的简单叠加,更在于创新性的多元融合与共生。

在剑南老街,仿唐风格打造的剑南春酒庄生动演绎了酒与文博、文旅、体育的“跨界融合”新场景。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期间,这里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机构,通过创新展览与联名文创,将传统底蕴与现代潮流巧妙嫁接。这些举措不仅丰满了“剑南春”的品牌形象,更有效拓宽了市场边界,“游客变顾客”效应显著。

绵竹市全力推动年画与创意设计、现代家居、数字艺术等领域跨界融合,开发出服饰、文具、装饰画、动漫衍生品等上千种文创产品。

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融”入现代生活。以年画为主题的文化民宿、主题餐厅、研学旅行基地应运而生。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幕,成功举办了24年的绵竹年画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水利+文旅的创新实践

绵竹市立足“因水而兴”发展理念,以水利工程为切入点,通过水系综合治理和环境改善,创新性地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构建起“水利+”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玉泉镇桂花村的蜕变堪称典范。作为天然泉水富集区,玉泉镇拥有百余口泉眼。今年7月8日全新亮相的“云里小坐·玉泉里”餐厅,一经开放便引爆绵竹旅游市场,在夏日里,日均游客量突破8000人次。

同样,新市镇两河口村经过系统治理后,变身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示范村,在实现生态振兴的同时,以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打造新消费场景,构建起 “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受益” 良性循环模式。

擘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蓝图

为实现长远发展,绵竹市坚持全域谋划、系统布局,从产业格局、业态创新、服务提升三个维度发力,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擘画清晰蓝图。

在产业格局构建上,绵竹市确立了以年文化、酒文化、浅山度假为核心,特色镇竞相发展的“3+N”文旅格局。通过重点打造熊猫谷、月季产业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串联多个景区与特色村落的浅山旅游度假带,推动全域旅游从单一景点观光向综合度假区转型。

在业态创新方面,绵竹市规划建设年文化体验胜地、酒旅融合地标、体旅融合示范区、生态康养基地、农文旅融合样板村及龙门浅山旅游度假区六大示范区。深化“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融合模式。

从年画村的非遗活化,到剑南老街的酒旅融合;从水利工程的生态再造,到全域旅游的蓝图绘制,绵竹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谱写“雪山下的美酒名城,诗意中的画境绵竹”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