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1-02
——关于我市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乡风文明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乡风文明建设在我市开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还存在哪些短板?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乡村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多措并举全面开展。 我市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将“一约五会”作为《绵竹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各村组织党员及群众代表入户宣传“一约五会”,群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同时,各村还不定期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讲道德树新风。全市各乡镇每年定期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并开展“卫生户”、“文明户”双评活动和“共产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以典型带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我市还建立了一支以教师、干部、先进人物、好人代表为主的“道德讲堂”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好人好事等,让市民感受到文明就在身边,先进就在身旁。通过“好家规好家训”、“我们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等活动,增加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每年3月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全市各乡镇、村组、社区扎实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A:遵道镇秦家坎村:邻里乡亲互助会促进和谐新村建设 “村上经常到家里来探望我们,大家还及时帮助了我们,非常感谢邻里乡亲互助会对我们的关心。”遵道镇秦家坎村8组的罗刚(化名)父母相继去世后,自幼和奶奶、伯父一起生活,家里全靠伯父一人打工维持。2016年,罗刚的伯父被查出患有肺癌,需要巨额的治疗费,全家人仅靠每个月的低保金生活。罗刚的困境引起了村民的关注,村里的邻里乡亲互助会给罗刚一家发放了900元的救助金进行帮扶。
据了解,为帮贫助弱,形成关爱、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遵道镇秦家坎村党支部于2015年6月11日牵头成立了全市首个邻里乡亲互助会。互助会下设理事会,由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共同组成,管理开展互助会日常工作。并设立邻里乡亲互助金,引导村内爱心人士在自愿的前提下,向互助会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劳动力等捐助,并以组为单位建立邻里乡亲互助队,就近为老弱病残孤等群体提供物资、技术和劳动力帮助,为困难和贫困群体输送社会爱心。该村邻里乡亲互助会成立两年多来,已为罗刚一样的数十位困难患病群体提供数万元的帮助,邻里乡亲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新村建设。 B:板桥镇:以“德治”推动基层社会“共治” 板桥镇兴隆村66岁的李坤福,老伴患有精神类疾病,唯一的儿子也在几年前因病去世,李坤福积劳成疾与孙儿相依为命。李坤福一家的困境让村民们很是牵挂,村里通过爱心基金为其一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村民的帮助下,李坤福不仅重拾生活信心,还主动当起爱心志愿者回馈社会,只要有村民需要帮助,他和孙子总会冲在最前面。 据了解,兴隆村不仅成立了爱心基金会,还建立了道德银行。爱心基金会和道德银行互为依托,奉献爱心、捐献善款的村民事迹会存入道德银行,道德银行有“储蓄”的好人遇到困难时将优先获得爱心基金的资金救助,也作为道德模范评选评优的依据。像兴隆村一样,板桥镇海江村、康宁村、柏杨村等9个党支部都陆续建立了爱心基金和道德银行,通过爱心基金和道德银行进行道德教化和自治管理,探索基层党组织以“德治”推动基层社会“共治”的创新模式。同时,当地村规民约被编成“三字经”和快板口口相传,各基层党支部开展“最美之星”、“好人榜”、“十佳村民小组长”等评选活动,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C:新市镇范存村:强化村规民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范存村70多岁的周大娘长年生病,地震后几个儿女都重建了新房,但周大娘却因婆媳关系紧张仍独居在四面透风的小黑屋里。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村组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与其几个子女沟通,并通过其孙女做父母工作,最终通过村规民约促使周大娘与子女签下赡养协议,周大娘搬进新房与儿子住在了一起,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据了解,新市镇范存村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为契机,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修《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等内容相结合,形成了19条包括环境治理、美丽村庄建设、尊老爱幼共建和谐家庭等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条款中明确了具体的奖惩措施,将包括低保户全年参加不少于4次的集体公益性劳动、村民每人每年自觉缴纳垃圾清运费12元等具体内容纳入其中,以此约束、规范、引导村民行为。 通过《村规民约》的实施,范存村群众对党组织、村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提高,邻里关系和睦,矛盾纠纷逐渐减少,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在农村房子更漂亮了、道路更宽阔了等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垃圾乱扔、沉迷赌博、赡养纠纷等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乡风文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1是村民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不高、科技知识贫乏和法制意识淡薄等。一些人对邪恶势力和违法犯罪现象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把“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为人生信条。 2是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虽然每年相关部门会经常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但仍难以满足村民对文化的渴求,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方式正冲击着乡村纯朴民风。 3是陈规陋习难以根治。主要表现在聚众赌博、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健康的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让不少村民死要面子活受罪。
●关于乡村文明建设的建议 1、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建议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消除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大村民技能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以致富能手的创业事迹引导带动农民创业,通过以大带小、以富帮穷的形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以倡导文明风尚为核心,深入开展群众道德实践活动。 深化“文明乡风评议”活动,完善“村风评议榜”,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以《乡规民约》来规范约束村民行为。 3、以落实长效管理为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制度建设。 健全村规民约,在民主、自觉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约法立章,使农民行为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规可循。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并建立监督机制,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好的典型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败坏社会风气者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 4、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做到治理为村民、治理靠村民、治理成果村民共享、治理得失由村民评判。以法治保障规范自治,以德治支撑滋养自治,在自治中实现法治践行德治,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最终达至乡村社会的善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