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破“心墙”筑“心桥” 法官温情调解修复母子数年裂痕
作者:王虹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10-13
近日,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持续多年的赡养纠纷。承办法官通过深入走访、多方联动、情感疏导,不仅让年迈母亲获得了赡养费,更弥合了母子间长达数年的情感裂痕,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年事已高的母亲一纸诉状,将多年未支付赡养费的儿子告上了法庭。表面看这是一起普通赡养纠纷,但承办法官接到法律援助中心转来的案件材料时,敏锐察觉到矛盾背后另有隐情——该纠纷多方介入历经数次调解却始终无法根治,矛盾根深蒂固。 为找准症结,承办法官在庭审前先后前往当事人所在村组、司法所、村主任家中走访核实,主动上门与被告述情理、听诉求,在法院约见原告听心声。一步步走访、一次次交谈,矛盾的真正源头浮出水面——数年前宅基地登记引发了家庭矛盾,成为横亘在母子之间的“心墙”,儿子自此对母亲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而母亲则因儿子的举动耿耿于怀。 找到了“病根”,如何“对症下药”成为关键。承办法官以“三步法”精准施治。第一步引入“知情人”澄清误解。法官特邀当年负责宅基地登记的村干部参与调解,现场还原当年的登记情况、界线划分原委,一举消除了双方心中多年的误解,从根源上拆除了矛盾的“引信”。第二步搭建“对话平台”促沟通,误会澄清后,承办法官组织了一场由法院、村委会、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的“多方协调会”,让母子二人矛盾发生后首次坦诚相对,说出彼此的委屈与期盼。第三步情感疏导融化“亲情坚冰”。法官从伦理亲情切入,针对老人对“儿子多年不叫妈”的心结,引导儿子认识到赡养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情感陪伴。 法官的耐心与真诚,最终融化了母子心中的坚冰,触动了双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母子二人敞开心扉,握手言和。儿子当场承诺履行赡养义务。一声久违的“妈”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该案的成功调解,是市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司法温情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对于婚姻家事类纠纷,市人民法院法官坚持“溯源式”调查,不坐堂问案,主动深入群众寻找矛盾源头;善用“多元化”联动,借助基层治理组织优势形成解纷合力;注重“情感性”修复,不仅解决表面问题,更致力于修复受损亲情关系,在法与情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深刻内涵。 (图片由市人民法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