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什地“墩子酥”:三代人的手艺传承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9-29
在绵竹,有一种传统月饼名叫“墩子酥”,每逢中秋,它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味蕾记忆。尽管如今月饼花样繁多,但许多绵竹人仍对“墩子酥”的老味道念念不忘。 中秋佳节将至,什地场镇圣和糕点房卢尚和一家“墩子酥”的制作坊十分忙碌。和面、包酥、擀皮、填馅、烘烤……近十道工序全是纯手工完成。20多分钟后,烤箱门一开,香气四溢,刚出炉的墩子酥外皮酥脆,内馅饱满,轻轻一碰,酥皮便簌簌落下。馅料由芝麻、核桃、花生、豆沙、玫瑰花等多种原料秘制而成,入口香甜不腻,唇齿留香。当日加工的月饼当日便销售一空。 这门手艺始于半个世纪前,由在绵竹原糖果厂的张宗兰父亲与两位糕点师傅共同创制。1987年,张宗兰和丈夫卢尚和接过担子,一坚持就是30多年。“墩子酥”因价格亲民、味道传统深受群众青睐,甚至远销广州、上海等地,中秋前后日均销量可达3000个。 然而,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随着年岁增长,卢尚和夫妇曾萌生退意。但老顾客的期盼与岳父“不能丢了手艺”的遗言,让他们不忍中断。6年前,女儿女婿接下了传承的接力棒,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改进了包装与保质方式,还注册了 “圣和”什地墩子酥商标,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什地“墩子酥”的背后,不仅是舌尖上的老味道,更是张宗兰一家三代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从创制到传承,从改进到延续,这门手艺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匠心与乡情。正如卢尚和的女儿卢春梅说:“我们一年只在中秋节前生产三十多天,希望将“墩子酥”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记住这份传统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