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年画村:非遗传承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作者:王虹 尹翔 王平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15    

孝德镇年画村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发源地,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近年来,年画村依托独特的年画资源,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旅游繁荣的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传统与创新共舞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其以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的特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年画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让古老的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年画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搭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以“文创社区 + 大师坊”为载体,完善公司、集体、个人收益共享机制,建立起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已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的生产制作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年画折扇、年画玩具等3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年画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深受游客喜爱,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绵竹年画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

同时,年画村还敏锐地捕捉到研学旅游火热“出圈”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年画研学产业。该村于2025年1月成立了研学平台公司,整合全镇10余家年画工坊,统一设计课程、对接客源。据统计,2024年年画村接待研学游客7万余人次,2025年上半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万人次。如今,三彩画坊的绘画间、生产间,正批量“变身”为研学教室,研学老师的讲解声逐渐代替了雕版与纸张的盖印声。

旅游繁荣:美景与文化交融

走进年画村,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年画世界。传统川西民居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青瓦之上,一幅幅色彩斑斓、题材丰富的绵竹年画映入眼帘,民俗文化气息浓郁。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年画村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日益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当地老百姓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纷纷在家门口建起了跑马场、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吃上了旅游饭。据了解,目前, 年画村有农家乐、民宿40余家,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

在年俗书局的年俗展陈区,古老的年画与民俗工艺品交相辉映,仿佛一座时光隧道,向游客讲述着生动的年俗故事,还原充满年味的旧时光。而在书咖区,传统与现代奇妙交融,财神、门神、童子拜年等经典年画形象被栩栩如生地“绘制”在咖啡液面上,让顾客在品味浓香咖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绵竹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除了创意咖啡,年画书局还开发了一系列年画文创产品,如书签、笔记本、明信片等,将年画的精美图案与实用物品相结合,让年画走进日常生活。此外,年画书局还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游客亲身感受木版刻印、手工彩绘的独特技艺。

为了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年画村还不断引入更多新业态。村东头已经建成的“年画街坊”,未来将打造为一个集民宿、手作市集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解决村里“白天热闹、晚上冷清”的痛点,让游客不仅能学年画,还能住在绘着年画的民宿里,夜里逛灯笼市集,听老艺人讲“年画上的传说”。此外,绵竹市还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研学主题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为旅游发展聚集众多人气。

未来展望:续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如今的年画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旅游事业蓬勃繁荣,成为了绵竹市推进文旅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但年画村并未满足于此,未来,该村将继续推动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不断挖掘年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厚重底蕴。

孝德镇副镇长李玥航表示,孝德镇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大做强年画文旅产业,推动业态发展多元化、产品供给更优质、品牌塑造成体系。孝德镇作为绵竹市酒乡画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将深入挖掘绵竹年画、年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年画博物馆项目、幸福河湖项目、射水河景区互通桥梁项目及防洪通道项目的保障工作,全力推动年画年俗景区连片发展。

从古老的年画技艺传承,到如今的文旅融合发展,孝德镇年画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