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从军营到文坛 退伍老兵曹均发的诗意人生
作者:罗天琪 唐佳 文/图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11    

“云分岭北与安绵,一雨滂沱一境天。谁道方圆几里远,晴光水色两重天。”这是诗歌爱好者曹均发笔下的《十里不同天》,字里行间透着他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诗意情怀。今年73岁的曹均发,用一生的时光书写着与文字的不解之缘。

1952年,曹均发出生在现紫岩街道天齐村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书籍极度匮乏的年代,学生时代的曹均发对知识的渴求近乎“痴狂”。“每到周末,我经常从家里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绵竹图书馆看书,一坐就是半天。常常因为看得痴迷忘了吃饭。”曹均发回忆道,正因为自己对文学的渴望,得以阅览了《天演论》《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众多经典著作,也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69年1月,正在绵竹中学读书的曹均发成了回乡知青。在绵竹乡间的田埂上,他一边挥汗劳作,一边在煤油灯下笔耕不辍。那些刊登在《四川日报》《剑南文艺》《绵竹文艺》等报纸和期刊上的青涩习作,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热忱与对生活的感悟。

1973年,21岁的曹均发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军械员兼文书。军营的历练让他的文字更添筋骨,他在《解放军报》《战友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的作品,既有铁血丹心的豪迈,又有风雨同行的战友深情,尽显军营岁月的独特风采。

1978年,曹均发退伍后,先后在原东北乡、德阳市特种水泥厂等多个岗位工作,即便到了56岁,还不断挑战自我,自学考取了法律工作者执业证。无论岗位如何变迁,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生活的点滴感悟、岁月的流转印记,都化作诗歌与散文的篇章,在忙碌的间隙里静静流淌,延续着跨越半生的文学热爱。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这不仅是曹均发军旅生涯的注脚,更是其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2023年,终于“闲”下来的曹均发,全部身心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一边潜心钻研格律诗的平仄韵律与遣词技巧,一边将生活化作笔下的诗行。自然风光、重要节日、人生感悟,都能成为他灵感的源泉。多少个深夜,突然来了灵感,他便立刻起身,在本子上匆匆记下诗句,生怕灵感悄然溜走。经过日积月累,他已经创作了上千首诗歌。

2024年,曹均发的作品入选《华夏诗歌》书籍,更在第一届“百家争鸣文学奖”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我打算今后每年都出一本诗集,用文字的力量延续生命的长度,让诗意在时光里永远流淌。”面对荣誉,曹均发淡然地说,他的新诗集《朝阳诗词赋联》即将出版,他希望用诗歌表达一个老兵对革命军人的持久致敬、对绿色军营的深深眷恋,以及几十年来退役不褪色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