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绵竹年画村:研学引客 非遗留客 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08
8月7日,来自广东的一批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在绵竹年画村年画博览园研学中心参观绵竹年画展馆、毛瓷馆,并在年画体验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绘制绵竹年画,感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的魅力。 清晨的绵竹年画村已经人来熙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这批孩子与扛着相机的游客擦肩而过。如今的年画村雕版与纸张的盖印声渐弱,研学老师讲解年画技艺的声音此起彼伏,这里正填上文旅融合的新色彩,书写着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故事。 十年前,这里还只是堆满画稿的传统作坊;如今,整齐的画桌排列在改造后的空间里,墙上挂满孩子们的涂鸦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这个不足3平方公里的川西村落正经历一场从“卖产品”到“卖流量、卖留量”的蜕变。 从年画产品到文化体验。漫步年画村,最直观的变化藏在细节中。绵竹年画博览园的绘画间里,曾经单一的年画生产空间正批量“变身”为研学教室。 “我们做了年画产品,开发过上百多种年画产品及文创产品,可这近几年感觉年画销售量减少。”绵竹年画博览园研学中心副总经理孙玉祥摸着案头一块褪色的年画老雕版感慨道。非遗衍生品市场竞争白热化,绵竹年画的IP知名度卡在“圈内火、圈外冷”的瓶颈。 转型的转机出现在“研学”二字上。非遗需要活的消费场景。在年画博览园的体验中心,游客只需交25元材料费,就能体验年画制作全过程,并带走一张自己亲手绘制的年画。拓版、上色,孩子们尤其喜爱这种沉浸式体验。 年画巷的陈兴才故居作坊主陈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兴才之孙,他在自家作坊雕、刻绘制年画,他妻子参加村上旅游公司的研学堂带客。与之作坊相邻的是陈兴才另一个孙子陈强的画坊,他们都齐头并进地发展研学课堂,让古老技艺飞入寻常百姓手中。 年画村旅游公司的何艳青告诉记者,在镇上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25年年画村对现有的研学商家教学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对规范化实施绵竹年画研学的单位统一授牌,规范各单位内部的制度内容,设计统一展示形式。基地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制定了课程规范、指导师规范、基地规范,并且成立了绵竹市乡遇画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承接研学业务。与绵竹市师培中心合作,按年龄段制定了研学课程读本及教材手册,设计了多样化的研学课程。 年画村“乡遇画里”的几家农户打开庭院在村里开起了茶室,三五游客煮茶品茗。“产业强了,面貌美了,日子就像年画中画的那样好。”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将院子翻新打造成古朴“茶空间”,空房则融入年画元素做成民宿。 研学引流带来稳定客源。2024年,当地接待年画研学7万余人次;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突破5万人次。“我们的研学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开学后,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多所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研学体验。”孝德镇副镇长李玥航看到了研学产业的潜力:“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为孩子‘沉浸式学非遗’买单,学校也将年画研学纳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非遗与研学相遇,让游客在动手体验中记住年画的“魂”。研学带来的不仅是客流量,更是传播力。孩子们在“农闲握笔堂”完成一幅年画作品后,家长通过朋友圈分享、短视频传播,成为年画村最生动的广告。 数字化浪潮中,绵竹年画还发行数字藏品,探索元宇宙科技赋能非遗文化,实现虚实融合。同时,年画村通过“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开发刺绣年画、年画折扇等30余个系列、1000余种衍生产品。 留住游客创造综合效益。“我们正计划在这里引入更多新业态。”村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年画村将把这里打造为集民宿、手作市集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解决村里“白天热闹、晚上冷清”的痛点。 从深圳文博会上的拓印体验长队,到研学课堂上孩子们的专注眼神,再到快递箱上年画娃娃的远行,绵竹年画这门古老技艺在流量与留量的滋养下,正绘就文旅融合的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