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您的“钱袋子”
作者: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08
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民朋友们: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养老投资、康养服务、公益慈善、乡村振兴、一县一品、跨境电商等旗号,通过高额回报、快速获利、虚假宣传、买十送一和消费返利等形式,吸引公众线下或线上APP入会、充值、消费等,最终可能血本无归,损害公众利益,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亟需关注。为帮助您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避免财产损失,特此提醒您注意以下事项,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一、认清非法金融活动的常见“伪装” (一)“高收益、零风险”陷阱:承诺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的回报率,宣称“保本保息”“稳赚不赔”。请牢记: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二)“虚拟货币”“区块链”炒作:以“数字货币”“区块链项目”“元宇宙投资”等新概念为幌子,进行非法集资、传销或诈骗。目前我国禁止除数字人民币以外的其他数字化货币(数字货币、稳定币和数字资产类代币)的流通,任何机构在我国境内(除港澳台)开展相关业务都是非法的,个人进行投资风险极高。 (三)“未经许可”的金融活动:目前我国所有的金融业务都需要行政许可,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批准,擅自开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销售保险、证券期货交易、支付结算、基金销售和兑换外币等金融活动的都是违法行为。参与此类活动不受法律保护,由此造成的损失由参与人自行承担。 (四)养老和康养类投资骗局:打着“养老服务”“健康产业”和“生态旅游”等旗号,以预售床位、投资加盟、享受优惠等名义,向社会个体特别是老年人群体非法集资。 (五)“套路贷”“校园贷”“培训贷”:通过设置虚假合同、制造资金流水、恶意垒高债务、暴力催收等手段,进行非法放贷活动,严重侵害借款人权益。 (六)“解债”“征信修复”骗局:谎称能帮助“化解债务”“修复征信”和“征信洗白”,收取高额费用或骗取个人信息,最终无法兑现承诺。 (七)非法“代理退保”:诱导、唆使消费者非正常退保,收取高额手续费或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资金,可能导致消费者失去保险保障、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资金损失。 (八)“跑分”“刷单”“账户借用”等洗钱活动:犯罪分子利用老百姓赚佣金、挣快钱的想法,诱导老百姓提供个人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信息,开展跑分、刷单或出租出借账户的活动,其背后往往是进行诈骗活动的涉案资金洗白,也就是“洗钱”,导致参与人账户涉案被管控,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资金损失。 二、掌握防范风险的“护身法则” (一)核实资质是前提:在参与任何金融活动前,务必通过“金融产品查询平台”门户网站(https://www.jrcpcx.cn/)、微信小程序以及手机APP搜索“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查询,或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官网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APP查询机构及产品信息的合法性。切勿轻信口头承诺或虚假宣传。 (二)警惕高利诱惑:对任何承诺“超高回报”“无风险”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理性看待收益,了解正常市场收益水平。 (三)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扫描不明二维码、下载不明APP。 (四)审慎签署合同:认真阅读并完全理解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内容。警惕空白合同或内容模糊不清的协议。 (五)树立正确理财观: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正规、合法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量入为出,避免过度负债和盲目投资。 三、牢记核心原则 “不轻信”:不轻信电话、短信、网络广告、熟人推介的“高收益”项目。 “不透露”: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 “不转账”: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进行大额转账或支付不明费用。 “不参与”:坚决不参与任何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活动。 守护财产安全,始于防范之心!请广大市民朋友擦亮双眼,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共同维护安全、稳定、和谐的金融环境! 绵竹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