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风采】刘晓英:科研教学“双面手” 基层医教“耕耘者”
作者:李露平 蒋丽萍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6-06    

在绵竹市医疗卫生领域,有这样一位深耕不辍的耕耘者,她既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科研教学领域的管理者,又是成都医学院的兼职副教授。十四载春秋流转,她以专业为犁、热忱为种,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的田野上深耕细作,用智慧与汗水为基层医疗培育了大量人才,她就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科研教学部部长刘晓英。

科研教学双肩挑 深耕基层育人才

1997年从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毕业后,刘晓英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投身到市人民医院骨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在骨科病房里,她日夜坚守,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贴心的关怀,为患者排忧解难。2010年,她从骨科的临床护理一线转岗至科研教学部的管理岗位,由此开启了在医学科研与教育领域不断探索的崭新征程。

初到科研教学部,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刘晓英心中有几分忐忑,但更多的是对未知挑战的兴奋与期待。她深知,唯有迅速掌握科研管理相关知识,才能在这片新领域站稳脚跟。“科研管理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科学性审查、伦理审查、日常监管、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以及成果验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等。”刘晓英说,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努力为医院科研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刘晓英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她不仅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虚心请教,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遇到难题时,她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反复钻研,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从项目申报的层层审批,到研究进程的实时跟进;从经费使用的严格监管,到成果转化的多方协调,刘晓英始终有条不紊,力求每一步都做到精准到位。

这些年来,刘晓英还承担了成都医学院的护理和全科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论传授,还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逐渐成长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优秀人才。

勤勉耕耘结硕果 医路探索谱新篇

在教学过程中,刘晓英接触了众多全科医学生,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教育素养,她精准捕捉到大家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从2014年起,她将目光聚焦到全科医学生教育改革领域。“我们所教授的全科医学生多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他们未来将奔赴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一线。”刘晓英说,她想通过了解这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展开其职业规划、心理活动等追踪和岗位胜任能力的研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人才提供参考。

在调研过程中,刘晓英围绕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职业认同感等关键课题展开了深度探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省级、市级等多个科研平台立项,并在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文,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全科医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医疗人才,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贡献力量。”刘晓英说,她将持续关注全科医学生在基层岗位的实践情况,深入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断优化自己的研究体系,力求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助力全科医学生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多年来,刘晓英潜心钻研,她撰写的《人本位思想教育对护理学生服务意识转变的影响研究》课题,在四川省卫健委成功立项,2015年结题后荣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相关论文斩获德阳市第十四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另外,她发明的一种轮椅吸痰装置,凭借创新性与实用性,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证书。在教学领域她也表现出色,多次荣获成都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从临床护理到科研教学,从课题研究到人才培育,刘晓英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与师者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积极探索,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新的力量。”刘晓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