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彩照】残疾人张伟:以皮雕技艺点亮精彩人生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5-20    

在绵竹市,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追梦人——他虽身有残疾,却凭借着一把刻刀、一方皮革,用非凡的毅力和精湛的皮雕技艺推开了通向崭新世界的大门,让生命绽放出别样光彩。他就是今年已经50岁的残疾人张伟。

破茧:身残志坚 逐梦皮雕

刻划、敲击、推拉、挤压……在位于孝德镇年画村的绵竹市残疾人幸福家园里,张伟正在桌前制作皮雕。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刻刀如同灵动的舞者,在皮革上轻盈游走,每一次下刀都精准而有力。

在张伟4岁那年,他被诊断出患有重症肌无力,从那时起,他便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医之路。在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与治疗中,他的身体状况有了好转,但并未完全恢复如初。他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开始依靠家电维修技术谋生。

2012年,他的命运有了转折。当年,他通过市残联组织的残疾人技能培训学习皮雕技艺,生活有了新的方向。但皮雕的学习比他想象中要困难得多。起初,他的手无法精准地控制刻刀的走向,皮革上满是歪歪扭扭的划痕。但他没有气馁,在无数个日夜里,与皮革为伴,与刻刀共舞。“长时间坐在工作台上,磨皮缝补、敲敲打打,对于我们这些残疾人来说确实不易。”张伟说,从磨皮、裁剪、缝纫到精雕、上色,一件作品至少要花3天时间。当时,跟他一起参加培训的其他5名学员陆续退出,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经过几年的摸索,张伟已经能熟练地制作出钱包、皮带、挂件等精美皮具。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的皮雕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6年,他将皮雕与绵竹年画有机融合,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在2017“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张伟的两幅皮雕作品《赵公镇宅》《白菜萝卜》均获得银奖。

振翅:平台助力 皮雕出圈

皮雕有着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大众视野里仍属于小众范畴。加之制作一件皮雕或是皮塑产品工序繁多,耗时过长,成品的价格超出了许多消费者的接受范围,这也让张伟的皮雕之路一度陷入低谷。“2019年是我们发展皮雕事业最艰难的时候。那段时间,我不得不将皮雕事业暂且搁置,以外出打工、大学城卖卤菜等方式维持生计。”张伟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市残联在得知他的情况后,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鼓励,让他重新燃起了回归皮雕领域的信心。

2023年,市残联在孝德镇年画村成立了绵竹市残疾人幸福家园,用于展示和销售我市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张伟受邀担任负责人。为助力其皮雕事业发展,市残联还免费为他提供用于皮雕制作及销售的场地,让他能够尽情施展才华,让皮雕的魅力在制作与销售中得以延续与升华。

依托绵竹市残疾人幸福家园这一平台以及孝德镇年画村的人气“流量”,张伟制作的皮雕名气大增,不仅为他带来了领克汽车的皮具礼品定制单,还吸引了荷兰游客的反向代购,让这份具有东方之韵的皮雕走出了国门。“荷兰那边有一对夫妇很喜欢我的皮雕产品。他们来中国旅游的时候,买了很多皮雕小挂件带回荷兰。”张伟说,没想到这些小商品在荷兰很受欢迎,他们发微信给我说,今年7月还要再来我们工作室购买皮雕挂件。

从最初的艰难摸索,到如今皮雕走出国门,张伟的皮雕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与喜悦。在市残联的支持和帮助下,绵竹市残疾人幸福家园成了张伟梦想启航的港湾,也为他的皮雕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200余件皮雕产品,部分产品融合了绵竹年画和三星堆元素。”张伟说,他将带着对皮雕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将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作品中,让皮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