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全國文明村棚花村「三治」澆開振興花
作者:
来源:香港商報網
日期:2025-05-15
初夏時節,步入四川德陽綿竹九龍鎮棚花村,遠眺青山環抱,層巒疊翠間竹海翻波;近觀黛瓦白牆,古樸雅致的川西民居錯落有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田園畫卷。這個全國文明村何以實現景致與文明的完美交融?「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通過支部領航、黨員示範、志願聚力、群眾共治『四維』模式,激發出文明創建的源頭活水。」棚花村黨委書記蔣剛揭開鄉村蝶變的密碼。 黨群共治煥新顏 文明新風潤鄉村 晨光初露,棚花村文化廣場素牆青瓦與青山碧水相映,紫藤纏繞。棚花村的美麗蛻變始於一場破局之戰。幾年前,該村剛啟動人居環境整治時,「幹部跑斷腿,群眾不動彈」的困境讓「村兩委」舉步維艱。面對困局,棚花村創新探索出「黨建引領+全民共治」的治理新路徑,通過組建黨員先鋒隊包片聯戶,由黨員家庭率先打造「最美庭院」,用實景樣板消除群眾疑慮;構建「智慧環衛」體系,農戶分類投放垃圾,村級環保驛站二次分揀,鎮轉運中心資源化處理,97%的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同時,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增設公益性崗位,形成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實現人居環境從「面子美」到「里子淨」的深度轉變。而在棚花村德治廣場,孝善、崇德等故事傳遞着文明理念,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沐浴着文明村風。「以往鄰里經常為點小事就爭得面紅耳赤,經過素質提升培訓後,干群的心更近了、幹勁更足了,幸福指數更高了。」村民王友鳳笑着說。 近年來,棚花村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開展「最美家庭」「孝老愛親」「文明示範戶」等先進評選活動,不斷樹典型、立榜樣、促學風。完善農家書屋,配套電子閱覽機,拉近了群眾與現代科技的距離,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大力推廣「農民夜校微課堂」定製化課程培訓,豐富學習內容,通過平台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修養。如今,隨處可見的文明新風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 民宿經濟繪藍圖 產業融合興鄉村 隨着棚花村人居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不斷提檔升級,「靠山吃山」的理念早已從老一輩村民種地、養殖換取收入,轉變為新一代新農人依託農村自然風光,打造精品民宿來賺得收益。 民宿「棚花記憶」自2023年開業以來,每到周末便一房難求,對於它的「走紅」,主人溫亮並不意外。「這裏的一磚一瓦、一物一景都充滿了自然的味道,會讓遊客感受到非常舒適和愜意。」溫亮一家曾在外經營餐飲生意,隨着家鄉民宿發展火熱,他毅然選擇回鄉創業。 「民宿產業的快速發展讓鄉村旅遊從『看半天』向『玩一天住一宿』再到『夏季定居』的模式轉變,不僅拉長了旅遊產業鏈條,也讓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目前,全村已發展民宿、農家樂等50餘家。」蔣剛告訴記者,為提升民宿經營者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提高民宿市場競爭力,棚花村始終堅持以「支部領航、幹部帶頭、黨員示範」推動黨建與民宿融合共建,着力打造民宿經濟品牌。同時,利用「旅遊+」「生態+」模式,依託千畝果園、精品民宿等旅遊資源優勢,積極完善周邊基礎設施美化鄉村面貌,形成「彰顯特色、連點成線、連線成片」的美麗農業景觀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地遊客前來追尋「詩和遠方」。 法治賦能活資產 產權改革助振興 針對違法違規買賣宅基地導致的矛盾糾紛多發問題,九龍鎮創新推出「四書止紛」工作法。棚花村村委會把農房使用權流轉交易雙方請到村委會,召集農交所、公證處、司法所等工作人員和律師開展現場法律服務,讓交易雙方簽訂《閒置農房使用權流轉標準合同書》《律師法律審查意見及見證書》《公證書》《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鑑證書》。「四書」模式以法律視野規範農房使用權流轉程序和資料為要件,提前規避可能產生的各類糾紛風險,使大量不合法、不合規的現象被及早發現,通過輔導引入法治正軌,更能做好各種不良情況的預判預測,減少矛盾糾紛發生,促進農村閒置農房良性流轉,保障各方合法權益。「隨着棚花村聲名遠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省內外遊客前來安家置業。」蔣剛介紹,在「四書止紛」工作法的推動下,棚花村沉睡的閒置農房「活」了起來,現在已有26戶農戶通過流轉,實現總收入近400萬元。同時,流轉業主對閒置房屋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後的房屋成為棚花村民宿產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如今,棚花村以黨建紅賦能生態綠、法治藍、產業金,解鎖了鄉村善治密碼,走出了一條景美民富、文明和諧的振興之路,成為新時代美麗鄉村的鮮活「樣本」。 (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周韻 尹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