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名城】剑南街道:千年文脉浸烟火 一城风物醉光阴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 李莲 编辑: 罗凯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4-26
穿行剑南街道一日,宛若翻阅一本立体的巴蜀“风物志”。晨雾氤氲的米粉碗里盛满了市井百味,正午的酒香中蕴藏千年文脉,暮色垂落的烧烤签串起滚烫的人间星河。这座被北纬31°神秘酿酒带眷顾的小城,总能在醉意朦胧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清晨·米粉里的市井情书 一碗米粉,是剑南街道的晨光序曲。天色刚亮,位于春溢路的“笋坝子”米粉,早已食客云集。厨房里,掌勺人单臂翻云,秘制高汤散发出阵阵鲜香。米粉端上桌子,只见巴掌大的牛肉片沉浮于红汤中,笋粒、肉粒、葱花、芹菜等小料撒在米粉上,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迫不及待“嗦”上一口,美味在舌尖缭绕,余味无穷。 “笋坝子”米粉从开业至今已有17年时间,其米粉细嫩爽滑,口感浓郁、劲道。它采用纯手工秘制香辣酱,精选牛腩,精剁猪夹缝肉,精挑深山罗汉笋,慢火炖制之间,使得食材的鲜美相互交融,形成美妙的平衡。该店先后获得“德阳名小吃”“四川名小吃”“地方风味小吃”“中华名小吃”等荣誉。其传统制作技艺成为绵竹特色小吃的杰出代表,折射出绵竹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 早在清代年间,绵竹米粉已颇负盛名,饮食风格在当时川西北各县独树一帜,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数代人的传承,逐渐沉淀而历久弥新。如今,绵竹米粉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伴随着一声声熟悉的吆喝,早已成为当地人食之不腻的早餐。 隅中·老街触摸千年文化 刚转进剑南老街,酒气就氤氲了满身。沿街前行,一边贯穿起“天益老号”酒坊、古窖池群等“剑南春”独有的御酒历史;一边贯穿起川酒会馆、历代酒肆、关帝庙等历史文化。仿古建筑墙体上线条流畅的年画,叙述着绵竹酒文化与年画文化同生共长的历史渊源;三国文化中的“桃园三结义”等历史场景,则生动演绎着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步入“天益老号”酒坊,酒香更加浓郁。这里历经千年沧桑,依旧在传承中运转,它不仅承载着剑南春酒坊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了世代相传的精湛酿酒技艺。天益老号博物馆与“天益老号”酒坊相互映衬,以剑南春的传承和发展为主线,以绵竹酒文化的发展为辅线,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绵竹博物馆等史料,再现历史和繁荣,可谓一步一景,景景不同。 来到“四汇斋”年画坊内,年画匠人正伏案勾勒。笔尖轻点,桃红、靛蓝、藤黄渐次绽放,门神秦琼的铠甲泛起金光,抱鲤童子的脸颊晕开绯红。游客可在此体验拓印、描彩,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 不远处的明清古戏台,木雕飞檐浸染着岁月包浆,百年风雨在朱漆斑驳的廊柱上流淌。台上,戏曲演员身着凤冠霞帔,水袖轻扬间眉眼含情,婉转的咿呀声裹着川剧高腔穿透午后暖阳;台下,竹椅藤几错落排开,茶客们捧着青花盖碗,任由茶香与檀板声在指节叩击间交织荡漾。这一刻,戏曲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市井生活的自然延伸。 日央·探寻绵竹的“前世今生” 穿过酒肆与年画坊,诸葛双忠祠静立于一隅。这座为纪念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抗魏殉国而建的祠堂,青砖黛瓦间萦绕着悲壮之气。正殿内,“父子忠魂”匾额高悬,塑像中的诸葛瞻握剑凝望,仿佛仍在守护蜀汉山河。祠内碑廊镌刻着《后出师表》,字句铿锵,令人遥想那个“鞠躬尽瘁”的时代。当地老人常在此讲述“绵竹关血战”的传说,让忠义精神代代相传。 步入绵竹市博物馆,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城市“编年史”。这座以蜀汉风骨为脊、年画丹青为魂的殿堂,将两千载春秋窖藏在陶瓷器、字画与青铜构筑的三重时空里。三大展厅如同历史长河的三条支流,2000余套文物在玻璃幕墙后静静吐纳着文明的气息。 字画厅中收藏了众多名家的真迹。驻足清代画师黄瑞鹄的《迎春图》前,460多个鲜活人物正上演着川西民俗“史诗”。细观"打春"场景,执春鞭的老者须发纤毫毕现,连官靴沾着的春泥都清晰可辨,这般精微处方见国家一级文物的分量。 青铜器厅幽光浮动,战国铜提梁壶在射灯下流转着绿松石般的光泽。38厘米高的壶身布满精密云纹,如同被青铜凝固的巴山夜雨。壶颈四个"8"字形圆环环环相扣,展现战国匠人已深谙应力平衡的铸造智慧。当目光沿着壶身对称纹饰游走时,恍若看见青铜作坊里跳动的炉火。这件盛满千年琼浆的礼器,至今仍在诉说蜀地与中原之间的文明碰撞。 暮色·特色美食的味觉史诗 暮色初垂,安国里特色商业街区霓虹闪烁。这里汇聚了众多老字号餐馆和特色小吃,成为了体验绵竹市井烟火气的绝佳去处。 在“燃味烧烤”店内,老板任平手持长筷和铁铲,在炭火上翻烤着现切元宝牛肉,火焰腾飞处,油花滋滋作响,香气勾人魂魄。混着蘸料送入口中,市井味道在麻辣鲜香中织就立体的味觉地图,每一口都是传统技法与当代味蕾的深度对话。 从晨光中的一碗红汤米粉,到暮色里的炭火烧烤,剑南街道用二十四时的烟火气,将两千年的文脉煨得温热可触。历史从此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蒸腾在酒坊里的氤氲、凝固在青铜纹里的月光、跳跃在年画色彩中的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