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画绵竹② 迎春
作者: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日期:2025-02-07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春节,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展现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迎春纳福,年味正浓。在日前开幕的第23届绵竹年画节上,一场以绵竹年画扛鼎之作《迎春图》为基础创作的民俗巡游表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绵竹民间迎春的热闹喜庆。传承千年的绵竹年画,承载着怎样的文化特色?又正在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一个又一个春天?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与中共绵竹市委、绵竹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寻画绵竹》第二集《迎春》温暖上线,邀您一起“迎春图里共迎春”,穿越古今看绵竹年画的蓬勃生命力。
清晨,年画村刚刚从睡梦中醒来。陈刚已经在打扫庭院。院子里的塑像,是陈刚的爷爷,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兴才。陈刚对塑像倾诉着一桩盘亘多时的心事——复刻绵竹年画的巅峰之作《迎春图》。
陈刚要复刻的《迎春图》现藏绵竹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迎春图》以清代绵竹县城的迎春盛会场景为表现内容,具体而真实地描绘了460多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打扮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和商业活动,更让《迎春图》堪称“蜀中《清明上河图》”。
《迎春图》从何而来?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绵竹市文史专家宁志奇介绍说,1903年的除夕夜,绵竹富商杜晋成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找到当地的画师黄瑞鹄,希望以画为媒,留住欢度春节温馨而祥和的时刻。黄瑞鹄便以绵竹的街巷为背景,开启了一场艺术与文化的传奇之旅。他历时两年,精心绘制了《迎春图》一套四件,每件纵48厘米,横150厘米,460余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打扮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地展现了百年前绵竹的民间庆祝活动与商业繁荣。 如今,《迎春图》被年画艺人们奉为珍宝,是所有绵竹年画家们心中的至高殿堂。 农耕时代,绵竹年画技艺多在师徒、父子间传承,逐渐形成了许多年画世家。但到上世纪60年代,绵竹年画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绵竹年画的“逆袭”,要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李悦说,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地成立了绵竹木版年画社,对年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当时,年画社把老艺人请来,对制作工艺进行系统地整理,也有一大批专门的研究人员到民间去把一幅幅珍贵的年画作品收集起来。《迎春图》正是已故绵竹年画博物馆原馆长侯世武先生从民间收回的珍品之一。后来,根据鉴定和大数据监测,全国文博单位数以亿万计的古画藏品中,全景式展现迎春这个题材的画作仅此一件。《迎春图》从而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传承有序,保护得力,绵竹年画才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持其独特的工艺体系和审美情趣。2006年10月,绵竹木版年画被原国家文化部批准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托年画的传承和推广,绵竹市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中国年画之乡”等荣誉,并先后三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又是一年新春到,陈刚的《迎春图》渐入佳境。为了用全套传统工艺复刻《迎春图》,他整整准备了20年。 对陈刚来说,为《迎春图》制作一套雕版,既是对家传手艺的传承,也是对《迎春图》的致敬。
2025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第24届绵竹年画节开幕,将一直持续到2月12日元宵节。 走过了24年成长之路的绵竹年画节,将《迎春图》刻画在了绵竹的年俗文化之中。这是绵竹人对生活的礼赞,也是绵竹对世界发出的邀请函。绵竹已经穿上红装,打开家门。“来中国过绵竹年,到绵竹过中国年”,新的一年,从迎接又一个春天开始。 曾经,先辈们用刻刀和画笔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绵竹年画。而今,绵竹人用智慧和热情将时代的风华镌刻在巴山蜀水间,描画在锦绣大地之上。这片土地激荡出绵竹年画蓬勃的生命力,它绵延千古,依然犹如新生。(供稿/供图:绵竹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