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画绵竹① 根脉
作者: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日期:2025-02-07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贴年画,是中国老百姓过年时一个比较普遍的习俗。在除夕夜阖家团圆的欢乐时光里,绵竹年画也带着人间烟火气登场了!千百年来,这些过年的传统习俗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土壤,如同一条条生生不息的根脉,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绵竹年画因何而起?从何而来?何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与中共绵竹市委、绵竹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寻画绵竹》第一集《根脉》温情上线,在关于桃符和门神、木刻与彩绘的故事里寻根问脉,追溯绵竹年画的源流脉络和独特技艺,照见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胡光葵每个学期都要教孩子们认识家乡的传统技艺。如果说,胡光葵为孩子们埋下了一颗美的种子,绵竹年画的伏脉千里则要追溯到宋代。 绵竹,古属蜀山氏,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始置县,因其地滨绵水,多竹,乃命名绵竹。连接龙门山与成都平原,绵竹自汉代以来便是农业发达、人民富庶的膏腴之地。早在北宋,绵竹年画就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
北宋赵卞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明确记载“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绵竹市文史专家宁志奇介绍说,桃符市场就是年画市场。宋代的造纸非常繁荣,绵远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绵竹在西山一片有很多纸厂。绵竹年画就是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盛产纸的地方,像一棵树一样地生长起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我们自幼耳熟能详的诗中,其实便有年画的影子。最早的年画,正是由桃符,也就是古代的门神画演变而来。《山海经》里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在这株大桃树东北,有一道鬼门,由两位神人把守。后来,黄帝为了驱除凶魅,将镇守鬼门的神荼、郁垒画于门户,使其成为了一种礼制。从这个传说开始,华夏大地上家庭的保护神有了最初的模样。在人们朴素的想象中,两位神祇从海中仙山来到了人间,祛除凶岁,护佑家宅。从此,人间的门庭必有神灵驻守。“桃符”之上就是最初的门神。在绵竹年画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最老的是门神,最多的也是门神。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成都地区的雕版印刷业十分兴盛。北宋时,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发行的纸币就诞生于四川。而近在咫尺的绵竹则有“竹纸之乡”的美誉,加上民间对年画的需求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在技术、资源、市场的共同催化下,绵竹木版年画应运而生。 岁月悠长,年画早已不仅仅是门神。绵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川西佛教重镇,佛道的吉祥符号都大量运用在年画创作中。《踩荷童子》《连年有鱼》都是典型的年画图式,《三猴烫猪》《老鼠嫁女》更表现出川蜀人民的幽默性情。乡土、乡情孕育出绵竹年画鲜明的个性。
一幅绵竹年画,要通过起稿、刻版、印墨、彩绘、勾线、印花等工序才能完成。 绵竹年画的刻版选材广泛,梨木、银杏木、香楠木、香樟木皆有使用。梨木因其质地坚实细腻、硬度适中、便于雕刻、不易腐烂变形,逐渐成为主流。
对年画来说,线条是整幅画的筋骨,要刻出流畅优美潇洒飘逸的线条,对下刀的角度、力度、速度、走向,都要有精准的把握。技术、心境甚至是呼吸,都要在下刀的那一刻贯通一味,才能刀下如神。 古时,绵竹造纸业发达,年画使用本地生产的竹纸。纸张柔韧结实,吸水性强,易上色,且颜色不易脱落变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绵竹不再造纸,现在的年画多使用宣纸。手工彩绘是绵竹年画的一大特色,年画艺人们有“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口诀。“一黑”即先印黑线版,“二白”是用白粉填手、脸等处,“三金黄”是用透明的金黄色涂铠甲、头盔和其它金属装饰部分;“五颜六色”是用鲜艳明亮的色彩绘制人物的服饰,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绵竹年画最见特色的功夫叫做“填水脚”,它是绵竹年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仅使用两三种颜色,轻轻勾勒几笔,就能达到大写意的效果。 要让看似随意的涂鸦成为神来之笔,胡光葵用了30年。对传承人来说,让凝结着历史与情感的年画代代相传是毕生心愿。 从纸张到雕版,从印制到绘画,从颜料到材质,工匠们的每一次落笔都是与生活的对话,每一次下刀都是与自我的较量。他们用最严苛的要求,装点着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望,让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多了一颗耀眼的星辰。而人们也在每一次与年画的对望中,看见了绵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供稿/供图:绵竹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