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九顶山韵》巡游方阵排练显特色
作者:周韵 杨扬 文/图 责编 李莲 美编 李蕉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1-16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1月15日,记者在清平镇文化广场上看到,参加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大型民俗巡游表演的《九顶山韵》方阵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演员们手持羊皮鼓,用力击打、载歌载舞,展现了羌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队形变化要保持整齐,击打动作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表演效果。”市文化馆老师认真纠正每个演员的动作,从舞蹈的步伐、手势到表情的细微变化,都逐一进行了专业指导。 “羌年”于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世界非遗大会将其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九顶山韵》是首次参加绵竹年画节开幕式大型民俗巡游表演,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九顶山韵》表演融合了清平镇独特的羌族文化元素和当地的自然风光特色。舞蹈动作优美而有力,让人感受到九顶山的雄伟与壮丽;音乐节奏欢快而富有韵律,传递出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服装和道具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羌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 “我们主要采用羌族特有的乐器木鼓和羊皮鼓进行表演。”据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常务副会长蒋礼会介绍,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极具观赏性。 《九顶山韵》方阵共有36人参加,均来自绵竹市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8岁。九顶山歌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清平镇羌族群众相传的深沉文化基因、强盛的文化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羌汉山歌队的名声越来越响,不仅成为清平镇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成为绵竹乃至德阳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