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绵竹古桥】积英桥:触摸古桥记忆 见证时代变迁
作者:唐妮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美编:张明宇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1-20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位于马尾河上的积英桥已人声鼎沸。赶早而行的人们从城市各处而来,相聚于桥上,围坐在桥边,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在晨曦中逐渐苏醒的市井风光,或亲切寒暄着彼此的家长里短。一语一笑间,见证着积英桥百余年的变迁和绵竹的老城记忆。

“不期十二月成梁,居然坦途通行,是地方官能知政体;安得千万间广厦,似此飞楼覆盖,使天下寒士展欢颜。”这是清代名士杨聪(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之兄)为积英桥所撰写的桥联,讲述了积英桥的修建历史。 

积英桥架设在马尾河的东南段,横跨于河道的东西两岸,是早年绵竹县城自南门地带通往月波书院(今绵竹中学)及至东去齐天、柏隆等乡(镇)过河要道。南宋时期,每到夏秋季节,山洪暴涨,过河者常有人失足水中,被洪水淹没卷走。时至清光绪年间,绵竹知县高培谷为解决民众渡河的问题,倡议在此处修建桥梁,太学生杨发清等人积极响应捐助资金。该桥于光绪五年十月动工兴建,光绪六年十二月竣工落成。故上联有“十二月成梁,地方官能知政体”之语。桥成之日,上禀四川总督丁宝祯批准,正式命名为积英桥。据老辈人回忆,当年桥上悬挂有“积英桥”金字匾额,落款就是“治蜀使者丁宝祯”。

积英桥桥基桥梁全部采用石料砌作,为六孔石礅平面桥,随桥而建有坚硬木质的长廊,廊顶盖有筒型陶瓦,中部凸起,建起三层楼阁式建筑,造型优美。桥上置有飞来椅,供来往行人纳凉休息。故下联用杜甫诗句写道:“安得千万间广厦,使天下寒士展欢颜”。东西桥头廊坊门楣上,分别挂着书有“积英桥”桥名的三个繁体楷书匾额,两边廊柱上配有楹联绝句。西桥头左壁上嵌有为修建此桥而捐资出力的众人姓名。

在老人龚世政的旧时记忆里,每逢年节之时,积英桥总是热闹非凡。“每到那时候,便有戏班在桥上的楼阁里唱戏,戏腔悠扬,引人入胜,老老少少的戏迷们坐在桥边的长椅上,一边听戏,一边跟着哼唱,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龚世政满是感慨。

随着时代的变迁,积英桥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桥基桥梁依旧存在,但桥面上的木质建筑历经漫长岁月风化甚重。为安全起见,1967年绵竹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曾将积英桥上长廊楼阁全部拆除改为平面露天桥面。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马尾河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在积英桥原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墩两跨,变为八孔桥。“5·12”特大地震后,在江苏人民的援建下,积英桥桥面又重新建起了仿古长廊,绿瓦红柱在蓝天碧波的映衬下格外明丽。 

如今的积英桥桥面长48米,宽5米,高3.6米,有6个卷拱,单拱高6米。有7个石质桥墩,桥墩高3.6米,上有石刻水兽7只,水兽面向来水方向,其鳞甲清晰、刻划细致。石拱桥上覆大理石桥面,两侧为白玉石栏杆,栏杆望柱为四方造型,高1.15米,栏板为素面,高0.9米。积英桥是绵竹市范围内保存较完好的清代石拱桥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积英桥是绵竹市的地标性建筑,它在马尾河上傲然屹立了百余年,承载着许多市民儿时的记忆和对家乡的厚重情感。”剑南街道三星街社区工作人员杨蝶说,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区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积英桥的维护和保护工作,让积英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