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让非遗之美在校园中绽放
作者:唐妮 徐伦汧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0-23    

——绵竹市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小记

 

画一张五彩斑斓的年画、捏一个活灵活现的面塑、剪一张喜庆吉祥的窗花、抖一个花样繁多的空竹……在绵竹市各中小学校,各项非遗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绵竹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特质,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使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原生态课堂,打造了富有绵竹特色、时代特征、底蕴深厚的高品质地域传统文化育人品牌。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大家注意区分人物颜色。”10月21日上午,在清道学校年画教室里,学生们挥舞手中的画笔,认真地为年画仕女图上色。老师白媛一边传授绘画技巧,一边为学生讲解年画经典人物。“如今,孩子们对创作绵竹年画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娃娃当起了传承人。”白媛笑着说。

走进清道学校,浓浓的年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为了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能,近年来,该校确立了以“年画育人”为特色的办学理念,打造出年画特色鲜明的“四室两地”校园文化环境,建立起完善的“清道教育 年画文化”艺术特色教育体系,积极培养学生对年画的兴趣。

“我们建立了客座教师授课制度,聘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光葵为名誉校长,多位绵竹年画传承人为专家顾问,为学校传承绵竹年画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清道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王良建表示,学校还把绵竹年画与《道德与法治》《语文》《生命生态安全》《美术》等课程教学相结合,精心创编年画校本读本,将绵竹年画教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同时,积极举办年画艺术周活动,参加各级艺术工作坊展示,为学生传承绵竹年画提供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的学习保障,形成了“人人绘年画,个个有特长”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新气象。

在南轩小学,面塑课成了学生们每天最期待的艺术课程。课堂上,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面塑的起源、传承、制作技法,吸引大家走近面塑、亲近面塑。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熟练运用揉、捏、搓、压等传统技法,让面团变成一件件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

“制作面塑的过程十分有趣,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南轩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刘纯栖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制作面塑,让存在于画纸上的人物有了实体形象,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2022年3月,南轩小学紧紧围绕“彰显文化育人特色、服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引入校园,成立了“乐艺轩”面塑工作坊,成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该校“乐艺轩”面塑工作坊看到,《南轩先生》《拈花仕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上百件由师生共同制作的特色面塑作品摆满展台,惟妙惟肖,令人称绝。其中,《老鼠嫁女》系列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作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巧妙地将面塑技艺与绵竹年画的精髓相结合,从儿童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个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

10月20日下午,在板桥学校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空竹表演。大家双手各执一棍,连接棍子的细绳上,一只只空竹随着绳子的抖动快速旋转,时而轻盈地飞入空中,又稳稳地落回绳上;时而横斜出去,瞬息之间变化出各种优美的姿态,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空竹,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和宋朝年间就有相关的文学记载。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自2020年9月起,板桥学校有效整合资源,积极开设空竹非遗课程,让学生在抖空竹的学习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年来,学校坚持以社团为主阵地,持续深化课程结构,将空竹融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并分阶段逐步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板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尹莉表示,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全员参与,培养兴趣;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中设置空竹提高班,吸引对空竹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参与,提高空竹技巧;第三阶段便是开设空竹达人班,引导学生实现自创动作技巧。目前,全校已有十个空竹达人,挂灯笼、龙腾虎跃、蜻蜓点水、左右望月等技术动作信手拈来、娴熟自如。 

如今,绵竹市通过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广大师生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