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灌溉”的绵竹样本
作者: 冉倩婷
来源:
日期:2013-03-04
■编前:2月25日,《四川日报》以《“全域灌溉”的绵竹样本》为标题,报道了我市去年被增补为全省全域灌溉重点县后,如何积极出击,两破难题,启动、实施、推进全省全域灌溉重点县建设项目。本刊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全域灌溉”的绵竹样本
到今年3月底,绵竹市计划内修建及整治渠道共计315.7公里。此时,分散在孝德、东北、齐天三个乡镇的36个施工点,在冬雾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大早,孝德镇光明村村民张永权踏着浓雾,到19组的小农水“工地”上抹平沟渠坡面。通过数十名村民组成的施工队努力,19组的小农水建设正成功收尾。 去年,绵竹被增补为全省全域灌溉重点县,但缺乏专项资金。是不是只有“坐、等、靠”?“增补队员”绵竹选择了积极出击,两破难题,整合项目资金,探索建立“竞争上岗”机制。“谁最积极最有想法,就让谁先干。”市水务局局长杨成富说,“灌溉”是村民最关心的事,调动老百姓参与积极性,“先干的干得带劲,其他村更是摩拳擦掌,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钱从哪儿来? 绵竹原本不在全省全域灌溉重点县的名单中。相比德阳的其他区县,绵竹境内有绵远河、石亭江、马尾河等,水资源丰富。然而,多水绵竹也遭遇“缺水之困”。 记者在绵竹的人民渠、前进渠、官宋硼三个灌区及自流灌区实地调查发现,三个灌区中的“尾水段”,在用水高峰时节经常沦为“死角”,而以自流泉眼灌溉为主的双坪村,则经常遭受洪涝“洗礼”,“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双坪村支部书记罗俊元说,往年掏沟渠全靠村民自觉,“用水高峰期,村民关系不和,干群关系紧张。” 杨成富认为,进入全省全域灌溉重点县名单,意味着绵竹将以“全域灌溉”规划统领农水建设,多水绵竹将由此改变缺水的尴尬。 但“全域灌溉”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怎么办?除了水务局,水利设施建设还涉及农业、财政、国土、交通、林业等部门,绵竹决定“整合资金,捆绑使用”。2012年,绵竹共整合了5个涉农项目,总资金数达到1.7亿元。 谁先干? 全域灌溉涉及21个乡镇,绵竹确定“成片连线,整体推进”,但1.7亿元若在21个乡镇全面铺开,又将是“杯水车薪”,必须选重点突破。 谁先谁后?“竞争排位,村民自己说了算。”为确保优先者不受争议,2012年7月23日,绵竹市专门举办了一场“年度小农水竞争立项陈述会”。孝德、新市、齐天、什地、东北、玉泉、富新7个镇报名竞争立项,按照递交竞争资料先后顺序,各乡镇组成陈述、答辩团队,分别就竞争小农水项目的优势条件、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措施、投工投劳保障措施、赔青占地问题、后续运行管理等进行陈述和现场承诺。“评审团”由绵竹市各相关部门8位专家组成。除了“怎么保证田型调整、土地平整等实施时间与小春播种时间错开”等诸多专业问题考评,“村民积极和主动放弃占用田地等方面的赔付,是评分的重要方面。”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嘉介绍。 怎么干? 最后,孝德、齐天、东北3个镇入围,整合涉农项目在这3个镇的25个村率先实施,可改善灌面36000亩。 “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这句话成了光明村村民的口头禅。在技术员指导下,19组的沟渠修建在光明村村民组成的“混合施工队”手中即将顺利收尾。在技术员的讲解下,张永权还知道了“坡面”对沟渠抗崩裂的重要性。“放在往年,各组间经常为用水争得不可开交,更别提为别组修建沟渠。”张永权说。孝德镇入围后,仅在光明村就有60条共计2万多米的沟渠必须在今年3月底前完工。“修好了沟渠,受益的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干活,干起来当然带劲。” 随着三个镇“率先示范”,其他乡镇村民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了,到处有人在问“为什么不在我们这挖沟修渠”。为此,今年绵竹将展开第二轮“竞争立项陈述会”。“这就对了。”在王嘉看来,群众积极性一旦全面激发起来,全域灌溉接下来就很好实施了。 (转载自《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