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 追寻“诗圣”足迹 解密绵竹“芳容”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刘舫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7-29    

7月26日,绵竹普查调研课题组成员一行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青羊区杜甫草堂参观调研,当听到解说员介绍一红色长廊两旁种植的竹子就是“绵竹”时,令调研组成员大感意外,因为眼前看到的“绵竹”,与清代绵竹县志(道光版)中记载“绵竹”的特征和绵竹境内的“绵竹”特征大相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绵竹,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与“诗圣”杜甫结下了不解之缘。“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公元760年左右,杜甫在成都营建草堂时,从绵竹县令手中得到了象征着君子之风的绵竹并亲手栽种,留下了这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今年4月,由市科协牵头成立绵竹正名课题调研组,联合市党史市志研究室、市档案馆、市政协文史委、市自然资源局、园林所以及文史专家、绵竹繁育者、高校竹类研究专家学者、新闻记者等组成课题组启动这项工作,首先在绵竹各地开展普查登记工作。7月26日,调研组成员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和望江楼公园开展调研。

在杜甫草堂,那长满竹子的长廊,似乎在述说着昔日的故事。然而,眼前的竹子与清代绵竹县志中记载的特征大相径庭,这让调研组成员陷入了深思。他们与解说员交流,与管理人员座谈,试图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找“诗圣”笔下绵竹的踪迹。

望江楼公园作为目前中国竹种面积最大、良种最多的竹子专题类公园,却也未能呈现出古县志中记载的绵竹的独特特征。调研组成员仔细观察,认真比对,与公园管理者深入探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据了解,现在杜甫草堂和望江楼公园的“绵竹”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采集培育的,不是杜甫当年引进的“绵竹”。当杜甫草堂和望江楼公园的园林专家拿着清朝《绵竹县志》对“绵竹”的描述对比后,才恍然大悟。

尽管目前的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但绵竹课题调研组并未气馁,表示将继续追踪有关线索,联系更权威的机构及竹类命名研究专家、科研机构,对绵竹进行品种鉴定,努力寻找“绵竹”出处的权威史料。

市科协副主席杨华军表示,搞清楚“绵竹”的特征、分布情况,保护培育好“绵竹”,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过梳理市内外的“绵竹”竹种资源分布,进行科普宣传,能够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美酒名城 画境绵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