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瑰宝】市科协:启动禾本科植物绵竹专题调研普查工作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7-15
在历史的长河中,绵竹这座城市承载着无数文化瑰宝和珍贵的记忆,如今仍有诸多关于绵竹的谜题待解,尤其是那神秘而独特的禾本科植物——绵竹。 为了揭开“绵竹”的神秘面纱,市科协从今年6月开始,计划用3个月时间对“绵竹”进行专题调研。同时,积极开展“绵竹”科普宣传,提高市民对“绵竹”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市科协特邀相关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深入各镇(街道)、村(社区)等地进行走访调研,从“绵竹”的史料入手,全面收集地理、气候等相关资料,为普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还将前往成都杜甫草堂、望江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并向四川省林勘院汇报调研情况,以获取学科和技术上的专业支持。 绵竹退休教师杨林对“绵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1982年7月,初来乍到的他在绵竹市人民公园杨锐纪念馆门前与“绵竹”相遇,便被其深深吸引。此后,他一直致力于“绵竹”的培育和繁育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据他介绍,“绵竹”亭亭玉立,很有生机,竹节特长,竹枝小叶片多,一般十三枚,多的达十五枚,统一展现在一个平面上,节下长一圈玉环,其鉴别性特征为节下多一圈绵绒毛,因而整体端庄秀雅。 历史的记载同样为“绵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元代竹谱中有其身影,光绪年间的《绵竹乡土志》和民国八年版的《绵竹县志》均详细描述了“绵竹”的特征。 据记载,杜甫在成都修造草堂时,向绵竹县令韦续索取“绵竹”栽种,并写下《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绵竹”课题调研组表示,如果广大市民在绵竹市内外发现“绵竹”,可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镇(街道)的科普员或者市科协,为做好“绵竹”的全面普查工作和后续保护培育工作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