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把文艺“种”进民间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4-14    

 ——绵竹市全力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建设纪实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文艺亲近大众、融入群众、服务社会?绵竹市将焦点放在群众文化惠民上。近年来,该市依托文化馆阵地资源,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惠民举措,努力把文艺“种”进民间。

  公益培训精准供给 让百姓过足“文艺瘾”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每周星期二晚上,悦耳动听的歌声都会准时在绵竹市文化馆合唱教室里响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乐有所学,尽情高歌。

  “老师教得用心,课堂氛围也很好,感谢文化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的平台。”市文化馆2023年春季公益性培训班开班后,从小热爱跳舞的陈静第一时间报了名。在这里,她学会了很多专业的舞蹈动作,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年面向广大市民开设公益性艺术培训班,是绵竹市推进文化惠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市文化馆不断完善场馆服务设施功能,根据群众文艺需求,开设舞蹈、书法、绘画、合唱、形体基础、相声曲艺等多种公益课程,挑选具有专业素养的业务骨干担任老师,真正实现了零门槛、门类多、全免费、师资“含金量”高。截至目前,绵竹市文化馆已举办公益性艺术培训2100班次,培训人数5万余人。

  为了延伸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升公益艺术培训惠及率,自2016年以来,绵竹市文化馆致力于探索并建立以免费开放为载体的全民艺术普及及联盟培训体系,确定了4家艺术培训机构为试点单位,最大限度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和力量,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群众舞台欢歌阵阵 家门口尽享文艺“盛宴”

  今年3月15日上午,在绵竹市第二十四届梨花节开幕式上,舞蹈、旗袍秀、音乐快板、二胡独奏、京歌表演……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展演让人应接不暇,吸引了众多群众前去观看。

  4月1日,绵竹市2023年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暨“百姓戏剧舞台”川剧惠民演出在剑南老街古戏台拉开帷幕。经典的川剧唱段、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自然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现在每周六、周日都能免费看戏,我们着实过足了瘾。”老戏迷刘大爷笑着说道。

  近年来,绵竹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积极送文化下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多元化的文艺演出。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戏剧舞台、民俗巡游等演出,把传统表演艺术作品搬到舞台上、演给群众看,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此外,绵竹市还结合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主题文艺展演、书画展览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风貌展示在群众面前。

  文艺骨干下基层 文艺之花遍地开放

  “这只手要放低一点,头要抬高一点……”日前,在汉旺镇集贤社区文化广场,绵竹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正在指导社区文艺爱好者们排练舞蹈,并鼓励她们做好群众文化的“传帮带”工作。

  “现在村民们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可高了。”汉旺镇骑游协会说唱艺术团成员谭先碧笑着说,每个村都有文艺骨干,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参加各类文艺汇演,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让文艺真正扎根乡村、赋能基层,绵竹市依托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和镇村文化站等阵地,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馆工作人员、镇村文化专干、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等作为文化骨干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基层文艺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投身到文艺队伍建设中来。 

  如今,绵竹市各镇(街道)结合自身特色纷纷成立了特色文艺队伍,如九龙镇的龙灯队、汉旺镇的威风锣鼓队、广济镇的狮灯队、麓棠镇的高跷队、清平镇羌汉山歌队等,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全市各类文化节目中献出了精彩绝伦的演出。截至目前,该市已拥有各类基层文艺队伍160余支、5000余人,文艺之花在绵竹遍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