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一程山水一程歌 胜景宜人满目新
作者:唐妮 蒋丽萍 任方毅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纪实

十年,如同一个历史取景框,留下了诸多绵竹文旅景致:公共文化蓬勃发展,文化惠民更加精准;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全域旅游精彩纷呈......回望时间长河,一程山水一程歌,绵竹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文化旅游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聚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全域旅游体验品质,推动文化和旅游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全力构建起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

群众舞台多姿彩 文化服务暖人心

“党的代表聚北京,二十大盛况最空前。代表齐聚大会堂,新的征程新百年……”10月25日上午,走进九龙镇遵道综合文化站,清脆的快板声、动感的音乐声不绝于耳,村民们或排练快板作品,或跳起广场舞,一派其乐融融的热闹场景。

“以前没事我就在家看电视,现在一有空,我就去社区文化站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锻炼身体,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遵文社区居民宋正英告诉记者,文化站里运动器材、图书室、观影室、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常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充实精神生活的场所。

沉浸书海、品味墨香、学习充电……自2021年10月1日试运行以来,绵竹图书馆以极具创意的造型、丰富多样的藏书、安静舒适的环境,成了广大市民新的“网红”打卡地。

“截至目前,绵竹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3万人次。”绵竹图书馆副馆长丁洋说,为了让市民享受零时差、零距离的公共文化服务,除了馆内常备十万余册藏书外,图书馆还贴心地设置了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读报机、朗读亭、地面互动投影仪、虚拟一体机等现代化数字设备,不定期开展公益电影放映、阅读沙龙、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持续性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在数量上补短板,在质量上重功能。加快实施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和城市文化场馆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完善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10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立村级文化院坝110余个、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100个,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博物馆、年画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今年夏天,每到周末,剑南老街古戏台上便响起阵阵锣鼓声,悠扬的唱腔引人入胜。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戏,我们着实过足了戏瘾。”老戏迷刘大爷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绵竹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以“送文化下乡”为契机,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戏剧舞台”、“新春唱大戏”、戏剧下乡、消夏戏剧等惠民演出,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各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特色文艺队伍,抓好公益性艺术培训,将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数据显示,十年来,绵竹市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1100场次,受惠群众50万余人次,实现了季季有演出、月月有电影、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广场舞的良好局面。

诗意山水竞芬芳 文旅融合绘新篇

近段时间,在画境绵竹·九龙里,半人高的粉黛乱子草兀自绽放,浪漫的粉紫色“云雾”如梦似幻,让人流连忘返。

画境绵竹·九龙里通过5公里休闲绿道串联起驿站、林盘、熊猫茶舍、杨家院子、浪漫花海、花厢·九龙山院子等沿线小景观,将自然风光与人文体育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了“农业体验+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已成为绵竹乡村旅游新的地标景点。

十年来,绵竹紧紧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的契机,全面丰富旅游要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产业迈上了新台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小景点50余个,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2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特色农家乐达500余家。同时,深挖年画文化、德孝文化等文化资源,依托玫瑰、茶叶、猕猴桃等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运动康体游”“非遗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新体验。

数据见证了绵竹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绵竹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2.1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1.04亿元;2021年,绵竹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17.4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02.41亿元。

秋日里,群山环抱的清平镇仿若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小火车上赏山色、帐篷里面数星星……昔日以采矿为生的小山村,经过文化挖掘和艺术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山清水秀的的热门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来到棋盘村,“德华人家”民宿老板刘代蓉正忙着接待客人。“5.12”特大地震前,刘代蓉是一名磷矿工人,随着矿山关停生态修复,夫妻俩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将房子改造成民宿,在旺季时每月收入上万元。“绵茂公路马上就要通车了,将大大改善清平的交通条件,会有更多的人来清平玩,以后我们的生意也会更好。”刘代蓉笑着说道。

“十年来,清平镇实现了民宿数量从零到200余家的突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00余人。”该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杨雯静说,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清平镇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为基底,打造了大熊猫宣教中心、帐篷营地、矿工创业街区、羌汉民族文化阵地和玻璃水滑道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实现了“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华丽蜕变。今年以来,全镇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0余万元。

旅游兴则乡村兴,旅游强则乡村强。近年来,绵竹高度重视旅游业扩内需的作用,立足文化生态优势,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抓,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十年光阴流转,绵竹文  旅事业一路走来,脚步轻柔但坚实有力: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绵竹年画村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力推进实施绵竹中华年俗村、中国玫瑰谷、中国熊猫谷等重大文旅项目,旅游业态更加多元……绵竹加快建设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正在实现。

古韵文化谱新曲,美景四季皆可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绵竹文旅系统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和弘扬以绵竹年画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以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沿龙门山康养休闲度假带为目标,以巩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为基础,进一步聚焦“大熊猫”、联动“大九寨”、共建“大遗址”、共享“大蜀道”、融入“大灌区”,推动重大引爆性文、体、旅融合发展项目落地建设,不断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 

(部分图片系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