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绵竹: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教育共建绿色家园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6-28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吗?”日前,市融媒体中心的志愿者走进大西街小学晋熙校区,通过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处理的方式和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知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知识,整堂讲座生动有趣,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为持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近年来,绵竹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不断补足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短板,增强垃圾分类工作后劲,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扩面,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文明跃升的标尺。

宣传送上门 分类做到家

 “您在家有对垃圾分类的习惯吗?您是否熟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如何操作?”自6月1日起,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在市垃圾分类办公室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组织下,深入全市2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垃圾分类点位督导服务和入户宣传,同时在小区设置分类宣传咨询点答疑解惑,真正将垃圾分类知识送到广大市民身边,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阿姨,生活垃圾在家里就要做好分类,剩菜剩饭属于厨余垃圾,家里的废旧纸张属于可回收垃圾,废弃的电池是有害垃圾……”上午10时许,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敲开了仟坤兰卡威小区业主王英的家门,手拿“小区投放指南”“四分类垃圾袋”等宣传资料和物品,为居民讲解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对特别容易混淆的垃圾进行了仔细地讲解。

 “敲门行动”入户宣传让垃圾分类家喻户晓,桶边督导则助力生活垃圾精准分类。下午6点,在龙岭华府小区,志愿者们准时值守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前,帮助投放垃圾的业主分类投放、二次分拣,并一遍又一遍地复述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业主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参与率和投放正确率,让环保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自从这些垃圾分类宣传员上门给我们进行讲解,还在投放点指导我们做好分类投放,我们都有了做好垃圾分类的意识,遇到误投的邻居还会提醒他们正确投放。”业主宋传会说道。

据悉,在为期半个月的宣传活动中,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共计入户宣传约2.9万次,在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和误时投放点点位进行桶边督导约110次,发放《家庭分类指南》约20000份,《小区投放指南》约18000份,分类垃圾袋约15000组。

 “绵竹市目前共打造2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上门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和投放点志愿督导是引导小区居民从生活源头进行减量,让更多的家庭用实际行动参与、践行垃圾分类,并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打造绿色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市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还将持续开展,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将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铺开推进。

 解锁“时尚玩法”    垃圾分类玩出新花样

绿草如茵的山涧溪地、巍峨雄壮的皑皑雪山、古朴雅致的竹篱小院……走进新市学校,在“知以栖”可回收物集中收置点里,摆放着一排排充满意境的手工作品,将整个教室妆点得如诗如画。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制作这些作品的材料竟是学校食堂里废弃堆积的泡沫箱和塑料制品,同学们的巧手巧思让垃圾变成了指尖上的“艺术品”,实现了垃圾分类的资源化利用,是新市学校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

在遵道学校,学生将每日产生的牛奶盒、饮料瓶、零食袋以及废弃的草稿纸等进行分类并清洗晾干放置于“环保银行”的分类垃圾筐里,进行回收与循环。在“堆肥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校园内产生的落叶等绿化垃圾进行堆肥处理,转变成肥沃的腐殖质用于学校绿化和种植区的土壤改良......自2018年起,成都根与芽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与遵道学校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和零废弃校园建设行动。作为“零废弃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建设“环保银行”“堆肥池”、开展零废弃实践课堂、“拾遗造物”创意作品等为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注入“灵魂”,开启了“时尚玩法”,在寓教于乐中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中。

垃圾分类有趣又涨知识。如今,在绵竹不少学校,都将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玩出了新花样。他们通过制作微电影、创编歌曲、主题绘画、互动游戏、实践活动、知识竞赛以及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形式,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同学们争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

除此之外,绵竹市还通过大力推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定人督导”和垃圾分类“红黑榜”的新模式,建立了小区教育督导点、组建了“蒲公英”校园教师队伍、“蒲公英”督导员队伍,并开设了垃圾分类线上课堂,全方位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系,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以末端分类处理倒逼前端分类投放习惯养成,实现垃圾分类教育规模化、常规化,不断推动垃圾分类质量提升,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进得了家门、入得了心门”。

(部分图片由市垃圾分类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