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九龙镇:旅游发展提质增效 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增加“底气”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4-12
漫步九龙里,追寻乡愁记忆;栖居民宿里,感受民俗风情;畅游滑草场,释放青春活力……这是今年清明假期,成都游客杨青在绵竹九龙的旅行印迹。“每个景点、村庄都很有特色,让人舒适而惬意。” 游客的切身体验,是九龙镇深耕全域旅游和融合发展的成果。今年以来,九龙镇以绵竹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深挖核心地带优势,按照“乡村变景区、居所变业态、规划变红利”的总体思路,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串联发展,全面夯实旅游生态底色,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入新征程。 4月9日,在九龙镇九龙湖,电钻声此起彼伏,几名工人正忙着安装仿木栏杆,让游客在安全游览景区时,有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过去九龙湖的绳索栏杆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此次景区提档升级中,该镇将绳索更换成了仿木栏杆,外观木纹细致逼真,造型别具匠心,具有坚固耐用、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来到九龙镇游客服务中心,墙面粉刷一新,特色产品展销区、休息娱乐区已初具雏形,整个工程已进入装饰阶段。九龙镇党委书记刘宇介绍,游客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后,将一改过去设施陈旧、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增加医务室、母婴室等功能区,形成融合“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性平台,为游客提供咨询查询、导游讲解等暖心服务。 九龙镇还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衔接、村级基础设施改造等资金,全面改善景区道路、导视系统、智慧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以绵竹绿道为串联打造九龙花海、蜂巢驿站、农耕博物馆、主题文化广场等,加快景区改造。同时深挖乡村文化遗存,将现代农业文化、山地运动文化等融入建筑小品、道路景观、附属设施、广场节点等空间,串联出“人文景观带、运动文化观光带、现代农业文化展示带”三条本土文化带,实现“家在景中住,人在画中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让更多群众享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增收致富?九龙镇通过大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鼓足村民腰包,让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4月10日,记者在九龙镇棚花村看到,经过风貌改造后的贵菲家庭农场环境宜人,农场主邓方贵穿梭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仔细查看猕猴桃生产情况。搭乘当地旅游发展“快车”,前几年,邓方贵在当地流转了80余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通过摆摊和网络销售,收入非常可观。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高涨。 为促进棚花村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邓方贵利用农场风貌改造契机,开通了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合作,培育新品种,科普、宣传猕猴桃,进一步擦亮九龙镇农业发展“金字招牌”。 中午时分,“临湖小筑”民宿内,五六桌客人把酒言欢,柴火鸡的香味四处飘散。“进入春天后,大批游客前来踏青游玩,如果不提前预定,根本没有空位置。”民宿业主陈红一句话道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给村民带来的生活改变。 据悉,九龙镇以景区提档升级为契机,积极举办“云赏花”“云赏果”,开拓体验式采摘路线和农业研学活动,逐步形成“游有景、食有味、住有适”的全链条产业架构,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真正美了乡村、乐了游客、富了村民。“我们还将以遵道社区、文风村为核心打造‘文化服务中心’;以新龙集镇社区、清泉村为核心打造‘浅山悠游中心’;以棚花村为核心打造‘产业振兴片区’;以双同村、双土村为核心打造‘渔米农业片区’;以高安村、马跪村、双泉村、秦家坎村为核心打造‘重大项目片区’,将农业观光、文化展示、浅山康养、生态度假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方位激活九龙内生动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谈到未来,刘宇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