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节水优先 建设美丽绵竹
作者: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3-12
中共绵竹市委书记 王宏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南麓与成都平原之间,面积1245.3平方公里,地形概貌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绵远河与石亭江穿境而过,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近年来,绵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复苏水生态环境,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一、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用水“双控”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美丽绵竹建设为牵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节水贯穿于全市生产生活全过程。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县域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容量和城市功能,先后制定了《绵竹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绵竹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全市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将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逐级分配,有效促进水资源配置、优化和可持续利用。编制完成《绵竹市地下水限采区划定报告》,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完善地下水取用规范,落实差别化管控措施,实施定额管理,坚决做到对限采区从严审批,对禁采区禁止审批。另一方面,健全“双控”体系。制定全市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设置全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编制完成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进一步明确相关河段和控制断面流量、水量、水位管控要求。特别针对重大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相关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先后完成了绵竹高新区、德阿产业园等园区水资源规划论证,在有效保障要素供给的基础上全力做好节水工作。 二、聚焦重点领域,提高节水效能 紧盯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开展深度节水,持续提高节水效率、释放生态红利、形成社会效益。一是实施工业节水减排。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用水实行高耗水淘汰机制,通过严格清洁生产审计、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引导企业技改升级等举措,大幅消减水耗。2020年,绵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4%;县内主要用水企业2021年投资节水项目累计完成18个、总投资1741万元,工业取、排水分别下降了13.3%和31.8%。二是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以上,农田灌溉利用系数提高至0.5。扎实推进再生水利用项目,仅孝德镇年俗村就实现再生水用于浇灌绿地、微田园以及林果园44亩、年均节水超1.5万立方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推进“田网、渠网、路网”综合整治,2021年新改建灌排渠道13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5万亩。三是强化城市节水改造。把节水工作作为国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重要内容,推动节水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开展节水单位创建,引导形成全民节水良好风尚。不断加强供水管网运维管护,2021年新建供水管网6.73公里、改造19.36公里,实现居民节水器具安装全覆盖,节水型公共机构建成率超50%。 三、强化系统观念,抓牢关键环节 严格落实新时期治水方针,牢固树立系统化、常态化治理理念,不断强举措、补短板,努力让“两山”理论在绵竹落地生根。一是落实河湖长制度。全面压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实行“一河(湖)一档”“一河(湖)一策”,持续整治河湖“四乱”,严格做好“保水”行动,强化砂石规范管理,县域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积极开展“水清岸绿”行动,加强水生态修复,建立河湖保洁长效机制,系统化提升节水管理水平。二是严格取用水监管。坚持数字赋能,建好用好水资源强监管平台,落实取用水计划管理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不断完善规模以上工业取用水单位在线监测计量设施,建立起覆盖全行业领域的节水用水管理数据库。深入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对全市18家重点取用水单位共33处国控点实行用水在线监控,官宋硼灌区渠首取水口全部实现在线计量。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坚决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涉水问题整改,不断完善入河、入湖排污管控机制,完成县域内入河排污口清查及整改工作,并对全市规模以上排污口进行水质监测,全市四个考核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水质优良率为100%。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7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先后完成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升级,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节水战略部署,坚持把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等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领域,持续巩固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成果,努力绘就美丽绵竹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