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留住乡愁记忆
作者:周韵/图 夏浩/文     来源:四川乡村振兴网     日期:2022-02-25    

四川乡村振兴网德阳2月23日消息   初春时节的绵竹九龙镇清泉村,万亩竹林一望无际,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三五游人把酒言欢,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如何留住乡愁记忆,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作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清泉村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积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生态宜居如诗画  

2月21日,一场春雨后,天空初晴。走进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9组,一条崭新的樱花路蜿蜒向前,绿树与鲜花相映成趣,成群结队的游客骑着自行车,惬意地享受着田园的微风和鸟鸣。“村上的环境越来越美,我们休闲的去处越来越多,大家伙从心里感到高兴。”提起村容村貌改善带来的生活变化,村民向全发笑得合不拢嘴。  

高耸入云的群山连绵起伏,雪白的梨花次第开放,造型各异的熊猫憨态可掬......在九龙镇清泉村清泉路,路面上的绘画生动传神、逸趣横生,给静谧的乡村增添了几分俏丽。抬头望去,路旁的小菜园点缀成图,农居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画传递着满满正能量,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打卡。  

近年来,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优化,为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统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六大行动”。对主干道、旅游道及入户路进行硬化改造,安装路灯、休闲椅、垃圾桶等设施,对老旧的院墙、大门、景点、广场进行全面提档升级,积极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有序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全力建设大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清泉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不断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建设文明家庭,培育文明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农家、志愿服务进农家活动,奏响了农民素质提升曲、乡风文明和谐曲、乡村治理交响曲。  

农文旅融合产业兴  

推动乡村振兴,富民是核心,产业兴旺是落脚点。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产业,使群众得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九龙镇清泉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在九龙镇清泉村竹笋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竹子吐露新芽,七八名村民穿行其中,熟练地除草、疏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劳作图。“等到3、4月就可以采摘了,我们根本不愁销路。”早些年,王开兰夫妻俩便开始栽种竹笋,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玩。她瞄准致富契机,扩大了竹笋种植规模,并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果树和蔬菜,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雨后的果园,略显萧瑟,但村民李华容的干劲儿丝毫不减。“这几天正是施肥、修枝的关键时期。”前几年,村上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在外务工的李华容积极投身其中。随着技术和产量逐年增加,每年增收几万元让她喜不自禁。近年来,清泉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陆续建成黄连、山药、竹笋、葡萄、猕猴桃等种植基地。当地村民紧抓乡村旅游机遇,以农家乐、采摘园为发展路径,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周末时光,“清泉农庄”里花香四溢、热闹喧腾,老板廖俊宏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随着收入的增加,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的农家乐从最初的几间平房变成了小洋楼,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富足又惬意,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到这儿来取经。”廖大哥的一番话道出了旅游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生活改变。  

据悉,该村荣获了“乡村振兴示范村”,村上将继续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同时,持续完善服务设施、旅游元素,破除“点状分散、开发不足”先天局限,实现大景带小景、美景串成线、城乡景互通,打造出“花在家旁开、水在村中流、人在画中游”的宜居宜游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