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百年华诞】绵竹烙画艺人绘制7米长卷献礼建党百年
作者:周韵 许明杰 蒋丽萍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7-01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幕幕鲜活的红色历史,跃然在一幅7米长、0.5米宽的画卷上。这是绵竹烙画艺人郑亚苓耗时3个月,精心绘制的一件烙画作品,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物。


以“火”为墨 烙画红色历史长卷

走进郑亚苓的烙画工作室,她正拿着灼热的烙笔,全神贯注地在画卷上慢慢描绘。笔尖与画卷一接触便发出轻微声响,伴着缕缕青烟,画卷上的立体轮廓逐渐显现。墙上悬挂着多幅烙画作品,从仕女到牧童,从山水到花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新的航程......”随着郑亚苓绘声绘色的讲解,七米画卷缓缓展开。

记者看到,这幅名为《伟大历程辉煌史诗喜迎建党百年》的烙画作品由18幅组图构成,共有118名人物。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无数英雄先烈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再到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画卷上,人物造型生动,形态各异,或匍匐前行、或振臂高举,描绘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恢弘画卷。

“通过将建党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融入画中,展示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的生活,不仅能激发更多人爱党爱国之情,也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发扬和传承。”郑亚苓说,烙画又称“火针刺绣”,烙制者以火为“墨”,手持烧热的特制烙笔,在物体上以炭化的程度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让作品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又达到了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尽管对自己的技术、耐力都很有信心,但郑亚苓刚开始时还是低估了这幅画的难度。“画里的人物多达100余人,五官和表情刻画十分重要。”烙画讲究轻重缓急、深浅浓淡,一支“铁笔”在手,控制停留时间长短的同时,对创作者的功底和创意要求尤为严格。

为体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每烙一笔,郑亚苓都要重复3到5次,才能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烙画时,铁笔与纸张接触会产生难闻的味道,令人呼吸难受,但郑亚苓克服重重困难,耗时3个月,终于在“七一”前夕完成了这份特殊的礼物。

不断创新 传统艺术焕发活力

灼灼笔意非一日之功。2014年,郑亚苓与烙画艺术结缘,自幼喜爱画画的她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烙画学习中。

“当时从市场上买回30W的电烙铁,在小葫芦上练习一段时间后慢慢摸出了门道。”此后,郑亚苓经常把小葫芦烙画发到网上,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信心大增的她,把烙画工具从烙铁改成专用烙画笔,烙出的画面效果更加生动。

郑亚苓接下的第一个订单便是在弹弓上作画。整把弓的长度只有13厘米,宽3厘米,弓面圆滑狭窄,作画难度很大,当时她握笔的手都在发抖,迟迟不敢落笔。在家人的鼓励下,郑亚苓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虽然不是太完美,但十分有成就感。为使烙画作品审美承载更宽广,她还从浓郁的生活气息里提炼素材进行创作,乡间、田野、草垛等景象都是她的灵感源泉。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郑娅苓开始尝试着在纸上进行烙画创作。以齐白石老人为主题的烙画《童心未泯》,就是郑亚苓在纸上进行创作的心血之作:整幅作品全长约20米,画中齐白石老人的形态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展现出郑亚苓高超的烙画技艺。

“ 铁笔生花”展示民间艺术之美的背后,亦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近年来,郑亚苓还致力于探索创新。“传统烙画以临摹水墨画为范本,画风较为僵化。”她从绘画风格改良,在烙画上加上不同的色彩,使之更具备艺术感和美感。

如今,郑亚苓已被汉旺中心小学聘请为烙画辅导老师,有20名孩子跟着她学习烙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探索,多出好作品,把烙画这门技艺发扬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