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竹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10-15
▲图为2001年在黄许出土的“绵竹城”字样的城墙砖 10月10日,在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位于旌阳区黄许镇和罗江区之间的“绵竹故城遗址”位列其中。 “绵竹故城遗址”为何在黄许? “绵竹故城遗址”位于旌阳区黄许镇江林村、新龙村,东、北方紧邻绵远河,地处绵远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97年以来发现不少的“绵竹城”砖,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 其遗址主要分布范围北至土将台,南至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东至绵远河,西至黄略公路西边台地边缘,形状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约长1000米,分布面积约60万平方米。 “绵竹故城遗址”是三国时期的城池遗址。遗址内从2000年左右开始出土有大量的汉代至三国遗物和遗迹,特别是“绵竹城”砖和大量生活用品、生产用具及建筑材料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汉晋城址之一。 “绵竹故城遗址”紧靠河边,高出河面10米左右,现为农田覆盖。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发现“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 在古代,“绵竹城”与隔绵远河相望的“绵竹关”即“鹿头关”控扼川陕古道,易守难攻,它们共同构成了防御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汉末至三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多重要政治和军事事件都与“绵竹城”有关。绵竹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汉晋县一级建置沿革、布局、规模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对于绵竹故城遗址的变迁,绵竹地区地方志以及各种史料大都表示不清。文物考古专家推测黄许“绵竹城”的消失毁于战乱,因为这里发生过不少战争,最出名的就是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关,发生地就在现在的黄许镇。 “绵竹故城遗址”发掘、申报过程 该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随后“绵竹城”砖的发现,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绵竹城”遗址。 1990年德阳市市中区将该遗址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省、市、区文物部门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与试掘,发现了“绵竹城”北城墙和南城墙等遗迹。“绵竹城遗址”主要为汉到三国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三国时期最为丰富,应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出土有陶罐、陶钵、“绵竹城”砖、瓦当、钱币等遗物。 2005年,德阳市将“绵竹城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位保护范围的通知》(川府函〔2014〕199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北至绵远河,西至獐子堰,南至尹家梁子、上店子梁子一线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北与保护范围重合,西至保护范围西缘外延100米,南至保护范围南缘外延100米。 2015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约600平方米,发现了房基、水沟、陶灶等遗迹,出土有陶钵、铜带钩、铜铃铛、瓦当、钱币等遗物。 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区分现在的绵竹,此次公布名称修改为“绵竹故城遗址”。 “绵竹故城遗址”的重要价值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绵竹县,治地在黄许镇(今属旌阳区),属广汉郡。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绵竹,辖今绵竹和德阳(今旌阳区)两县的地方。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兴平元年(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将州治迁到成都。三国两晋时期绵竹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三国蜀汉后主时期(233年~263年),绵竹古县城遭兵焚,分绵竹县置阳泉县(今德阳孝泉镇)、晋熙县(即今绵竹治),属广汉郡。西晋初,废阳泉县入绵竹县。后复置阳泉县。“绵竹故城遗址”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也有考古专家说,历史上阳泉县设在孝泉,晋熙县设在今绵竹,因此清道在三国时期不属阳泉县,那时阳泉在今孝泉才对。 也有专家说,《晋书》中的“绵竹”其实就是阳泉县。只不过两地又重新合并在一起,后以知名度较大的绵竹命名。 2017年11月,由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和绵竹市文管所联合开展绵远河·石亭江上游(绵竹)区域考古调查,发现了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遗址,时代为汉至魏晋南朝,分布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 这次考古调查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可能找到了一直不确定的阳泉故城。从时代、面积、地望分析,初步判断遗址应该是阳泉故城。 初步看来,现今的绵竹城是经历了黄许“绵竹城”、阳泉故城等演变而来。不过,金土村遗址是否就是阳泉故城,还需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