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绵竹古戏台“上帝宫”维修即将启动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9-09    

▲百年前,威尔逊在绵竹境内拍下了一张古戏楼的照片

▲现存的明代古建筑“上帝宫”鸟瞰

▲现存的“上帝宫”局部

由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绵竹篇》于2018年11月底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其中绵竹篇·建筑记中介绍了我市兴隆镇安仁村百年前的古戏台,而这个受到央视关注的古戏台,很多绵竹人并不知晓。

近日,安仁村9组村民小组长李代华告诉记者,节目播出后,特别是今年以来,很多来自陕西、广元、彭州等省内外的游客纷纷到我市兴隆镇安仁村“上帝宫”来寻访百年前的古戏台,看到曾经精美无比的建筑如今破败不堪,大家感叹很可惜。

央视科教频道为何关注兴隆镇安仁村这个古戏台?这源于百年前一名外国人所拍摄的绵竹古戏台。

在中国,有句话叫“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国史、方志、家谱,共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而地方志承上启下,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形成了独特的方志文化。作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中国影像方志》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

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绵竹拍下古戏台照片

早在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游历中国西部时,在绵竹境内拍下了一张黑白古戏台照片。据原绵竹文管所所长宁志奇介绍,这张照片是2007年1月22日,四川大学教授印开蒲来绵竹寻访时所获。

据悉,印开蒲先生经过10年心血收集到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共233张。他的研究成果经过省政府领导批示,由省旅游局实施打造一条“沿着威尔逊之路,重返中国西部花园”的入境游线路。威尔逊三次入川,拍下大量照片,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其中涉及到绵竹的景物照片共有5张,包括兴隆镇仁圣村(现为安仁村)9组的上帝宫古戏台和绵竹城郊的4幅古树照片。

古典的斗拱结构,流畅的飞檐翘角。屋瓦上,栩栩如生地分布着“断桥相会”、“水漫金山”、“盗灵芝”等川剧《白蛇传》的人物雕塑。最高屋脊处,吻兽拥簇着一座雷峰塔,这种脊式在蜀地绝无仅有。整座戏台的造型和装饰雍容华贵,精美至极,堪称川西一绝,是研究川西戏剧、民俗和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样本。

百年前的古戏台与现存的“上帝宫”大殿相距几十米

一百年后,时任绵竹文管所所长宁志奇接到任务——寻找这座古戏台。宁志奇先后到我市遵道、富新、土门等地走访询问,一位老农看了照片后回忆“兴隆上帝宫过去有古戏台,后面的大殿现在都在。”

经绵竹文管所多方查寻联系,2007年1月22日,印开蒲先生在兴隆镇仁圣村找到了75岁的当地村民谢昌明老人,老人为他介绍了当年上帝宫的盛况。老人说,在现存的明末古建筑玉祖殿前面,曾经还有一重星祖殿和山门殿,在山门殿之前原有一座古戏台,但1951年古戏台因修粮仓而被拆除,旧址还依稀可辨。印开蒲将旧址拍了照片,作了记录。他对这处堪称川西最精美古戏台的消亡深表遗憾。

据悉,现存的古建筑叫“上帝宫”,是我市1985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央视播出的“上帝宫”古戏台,与目前现存的“上帝宫”大殿相邻几十米。

如今,根据威尔逊先生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复原的古戏台位于我市城区剑南老街。它已经成为绵竹一道独特的文化符号,每当节日之际,到古戏台前看川戏、品香茗的市民络绎不绝。鼓乐悠扬,人头攒动,旧时的市井盛会因戏台而延续。余音缭绕在绵竹人的茶余饭后,日常淌动的文化脉息,是这样鲜活而写意。

预计今年8月上旬启动排危修缮工作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上帝宫”,经过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破坏,变得摇摇欲坠。震后,绵竹文管所争取到几万元维修资金,对其进行砌筑围墙,并对屋顶的瓦进行翻盖。但经过十年的日晒雨淋,目前岌岌可危。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加强对“上帝宫”保护与修缮的建议,得到我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文管所同志多方奔走呼吁。经过积极联系争取,近日,省考古院有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勘察,拍摄了有关现状资料,并形成书面报告,最终争取到省文物局一笔资金,对“上帝宫”进行排危修缮。

据悉,排危修缮工作将于今年8月上旬启动。这将为绵竹乡村留一份乡愁,传承古建筑文化,为绵竹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