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年前的石灰桐油墓碑揭开绵远河治水历史
作者: 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8-11
图为用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的该墓碑上的对联依稀可见
尔后,民盟绵竹支部委员袁文龙、刘世林两位老人顶烈日、冒酷暑前往现场查看询问,并把拍摄的相关资料送到宁志奇老师处。宁志奇查看资料后表示,一般的墓碑都是石材的,而用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的墓碑十分少见。该墓碑的发现对于研究绵远河的治水历史有一定帮助。 ◆汉旺牛鼻村惊现石灰桐油古墓 8月8日,在曾家富等人的引领下,记者趟过小溪,穿过几片玉米林,见到了玉米丛中的这个古墓。该墓呈椭圆型,是一个合葬墓,大约七八平米宽,边框是用三合土砌筑的。其主墓碑高约1.2米,宽约80厘米,表皮已经脱落,墓碑两边是一副用行书撰写的对联,其文字是“千里东龙经福地,一曲秀水绕明堂”,落款是大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据悉,该墓距今173年。 据曾家富介绍,这个墓碑是自家祖上的古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用纸在该墓碑上拓过字,上面的字迹还清晰可见,墓碑上记载了祖辈们的名字。曾家富说,自己今年63岁,祖辈是烧石灰的,这个墓碑是当时祖上用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而成。因为当年祖辈参加了绵远河治水,所以才有了此墓碑,而当时治水的材料主要也是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 曾家富回忆到,1964年,由于绵远河涨水,他们家和其他七八家邻居,从墓碑处搬到现在居住的牛鼻村3组的位置居住,家谱也在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火灾中烧毁了。 ◆绵远河出山口曾经改道 据该村84岁的老人周绍义介绍,绵远河出山口曾是五县(安县、绵竹、德阳、罗江、中江)龙头治水的地方,用以记录当年治水概况的碑立在王爷庙内。当年的绵远河出山口靠近现在的白溪口村方向,是主河道,靠近汉旺场镇方向的是消水河。后来由于洪水的冲洗,河道改道,变成现在靠近汉旺场镇的这侧为主河道了。 据绵竹县志载,绵远河古名绵水,又名绵江,因其源源流长,故名绵远河,为沱江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至汉旺出口,汇为大河,经过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镇,从红岩寺进入德阳,经黄许、德阳城东流入广汉市境内,经连山于石亭江汇合,至金堂入沱江。其在绵竹境内的河道长63.5公里,分为山区和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为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