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优势抱个团 党员全部动起来
作者:王三春
来源:
日期:2015-04-17
我市探索打破党小组设置旧有模式 自从担任“环境综合整治党小组”组长,汪老汉和党小组的10多名成员就跟环境脏乱差较上了劲。村支书罗俊元说,这就对了,就是要让他们给村里操到心。 在齐天镇双坪村,从去年开始,原有的党小组设置被打破,81名党员按各自所长,被重新组合成了5个党小组,汪老汉带领的“环境综合整治党小组”便是其中之一。党小组活动从虚变实、静变动、散变聚,来自一个村的探索,成为我市组织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难”没有难到村支书 双坪村原来有11个党小组,按村民小组划分——这也是当下农村的普遍做法。成员多则10多个,少的只有两个人。“好些人外出打工去了,有的组连组长都出去了,开展活动很困难。”齐天镇党委副书记汪继权说。 同时,党小组要开展些什么活动,怎么做,大家心里没有多少想法。因此,用“形同虚设”来形容党小组当时的状况,并不过分。 2011年底,40出头的个体经营户罗俊元经过公推直选,高票当上了双坪村村支书。次年初,他领头成立了双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从数百亩逐步达到千余亩,推行“支部+协会”模式,百余户村民入社成为股东。经济在良性发展,但罗俊元感觉,村民对党组织并不满意,甚至还有人抱怨“有些党员连我们的素质都不如”。但站在党员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们想尽力,却又不知从何做起。 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三难”——活动组织难、队伍管理难、作用发挥难,“双坪村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其实带有一定普遍性。”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去年3月,罗俊元参加了一次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这次“走出去”的经历让他开了眼界,各种想法似乎都在“蠢蠢欲动”。随后不久,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前来调研,谈到“党组织可以建立在产业上”,一句话让罗俊元脑中的想法清晰起来:围绕以党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目标,打破以村民小组划分党小组的区域限制,按党员特长和所从事的产业,重新组建服务型党组织。 激发团队认同感,党员全部动起来 具体工作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凸现特征,明确“你能做什么?”全村81名党员的年龄、个性特点、能力特征、资源优势等等被一一过滤,群体性特征渐渐凸现出来。“比如,那些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的老党员,他们曾经为本村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年龄大了,应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而这样的关爱行动其实是可以在他们相互之间展开的。”齐天镇党委副书记汪继权向记者介绍。“爱心驿站党小组”由此建立,成员10多位,70多岁的老支书余贵榜任组长。 第二步,挖掘优势,明确“我们可以怎么做?” 81名党员被分别划进了5个党小组:爱心驿站党小组、产业发展党小组、流动党员党小组、政策文化宣传党小组、环境综合整治党小组。 爱心驿站党小组的工作定位是走访年老体弱、因病致贫等老党员,并及时向支部反馈信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帮扶慰问。82岁的刘泽贵是一名复退军人老党员,余贵榜带着党小组成员,常常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帮忙整理房间。见到老伙伴们熟悉的面孔,刘泽贵开心又感动。 对于“人影子都看不到”的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最难。如何把这部分人团结起来,让他们动起来?组长侯建今年春节后回到打工地上海,没几天就给村民老刘打来电话,介绍一份厨师工作。村支部要求这个组的党员成为“流动的信息站”,千里眼、顺风耳,为村里收集有价值的致富信息、务工信息。 政策文化宣传党小组的定位是“把党的政策传达到户”,一帮文艺爱好者切磋技艺、排练节目,丰富了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还传递了政策信息。 产业发展党小组的定位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村民种起了青菜、榨菜,发展了养殖业,继最初的蔬菜种植协会后,又增加了养猪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社4家。 目标明确,工作和功能定位清晰,党员便能够各尽所能。如环境综合整治党小组组长汪继明大爷所说,“现在晓得咋个干了。” 按特长、特点分组的最大优势在于“团体认同感”,相同的经历或兴趣会让人们对所属组织或群体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就会产生对组织的向心力,从而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双坪村的探索,已经进入市委组织部关于“党组织设置如何适应现实需求”的研究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