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尽孝的年画村
作者: 陈小霞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03-04    


黄素兰正在给大伯分配每次的用药剂量


  1月29日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播放了《年画村——世代尽孝》节目,我市孝德镇年画村村民世代尽孝的故事感动中国。日前,笔者来到该村感受“日行孝敬,德行天下”的孝德风习。

  >>德行天下以孝为本

  孝德年画村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1000多年前,年画村的先辈们凭借着绘制年画的手艺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绵竹年画是村民世代为之骄傲的手工技艺,村中崇尚的“日行孝敬,德行天下”的孝德风习,成为衡量人品的根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年画村的村口矗立着一根石桅杆,其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据当地县志记载,嘉庆年间,年画村的李藩到异乡出任训导一职,后来由于父亲得了一场重病,他便辞官回到家乡尽孝,父亲病重去世后,他又依照古礼守墓三年,早晚都要到墓前上香,献贡品,他的孝行事迹感动乡邻。李藩的故事传到礼部,嘉庆皇帝下旨赐予李藩家乡一对石桅杆,以表彰他的孝敬之心。如今,这对石桅杆当中的一根成为年画村后人瞻仰的孝道标杆。很多人都要上去摸一摸,尤其是让子女摸一摸,以尽孝道。

  对于从小在石桅杆下长大的年画村人来说,孝道之风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黄素兰今年39岁,她和老公任全富不仅赡养自己的父母,还把无儿无女的大伯接过来一起生活。由于大伯身体不好,每天的喂药、喂饭等便成为了黄素兰的“必修课”。他们的日行孝敬成为该村一段佳话。

  “我大伯没有结婚,所以无儿无女,并且只有我父亲这一个兄弟,如今我父亲老了,大伯的赡养问题就只有我这个侄女来承担了,但我没有任何怨言。”黄素兰说道。考虑黄素兰家的实际情况,该村村委会建议将她大伯纳入“五保户”,由政府出资赡养,但黄素兰却执意不肯,“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老有所养家庭和谐

  42岁的徐世兰是年画村的村民,十年前,她的公公得了脑梗塞,落下偏瘫,婆婆也因风湿麻痹而失去了劳动能力,加上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从繁重的农活到照顾老人,家中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人操持。

  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徐世兰十年来照顾公婆的生活,从未与他们发生过争执。公公大小便失禁,她每天为公公换四五次衣服,在她的悉心护理下,老人从未生过褥疮。婆婆有风湿病,关节常常疼痛,徐世兰每天给婆婆按摩,缓解她的痛苦。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与人为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现在公婆得了病,我只想尽我最大的力量来孝敬他们。”徐世兰说,“我要给我的孩子做个榜样,以后我的孩子也会一样来孝敬我。”

  “檐前滴水不差错,孝子生孙定必贤”是在年画村流传的一句劝孝的老话。“祖辈们告诉后世,无论是谁家的子孙,都不能成为一个‘忤逆不孝’之人,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轻则打板子,重则逐出家门。”我市文史研究员赵良友说道。

  年画村的风气,深深浸润着徐世兰这样的村民,在年画村的1000多户家庭中,至今从未出现过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代代行孝让年画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依,鳏寡孤独病疾者皆有所养。

  >>孝心孝行代代相传

  “佟妇上山去寻粮,父母寿和百岁长,娃娃尽孝比人强……”每逢节假日,在湖边,村里80岁的长者一边敲打竹琴,一边向村民讲述身边发生的孝顺故事,这是年画村里保留下来的一种劝孝说唱传统。

  61岁的陈云禄是年画村的画匠,他从小在古老的劝孝声中长大,亲身感受到“孝”不仅表现在孝养父母,照顾起居衣食,还表现在遵从父母的合理要求顺从父母的心愿,勤恳做事,不忤逆和违背父母的命令。“16岁的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画画,但我当时不想学,想玩。”陈云禄回忆当初进画坊学习年画的场景,“后来在父亲的劝说下,我顺应了父亲的期望,学习绘制年画。”陈云禄的父亲陈兴才是村中有名望的画师,他在传艺过程中对儿子严厉得近乎苛刻,而且每一道工序只教一遍,陈云禄丝毫不敢懈怠分神,反复练习。

  陈云禄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严厉教导,也懂得了如何孝顺父亲。平时,看到父亲作画时,颜色快要用完时就马上兑好。如今,陈云禄在年画着色方面,已经摸索出自己独到的方法,在年画村中拥有一席之地。为了感谢父亲的培养,陈云禄特意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套古代“二十四孝”系列作品,很受村民喜爱,也得到父亲的夸赞。创作的过程,让他对“孝”有了更深的认识。

  陈云禄的孝心和孝行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女。每逢正月初九,是年画村特有的孝亲节,按照村里的传统,子女们在这一天都要给父母买上一双“孝亲鞋”,并亲手为老人穿上,寓意着家中老人平平安安,舒心满意地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陈云禄的儿女们在这一天也会买上一双新鞋亲手为他穿上。

  据《绵竹县志》记载,当地的长寿老人非常多,最年长者安享高寿104岁。如今,村里6000多人当中,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多达20余人,其中94岁的徐红博现在依然还能下地劳动,他长寿的秘诀就是缘于子女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