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前夕记者探访四川绵竹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5-10
![]() 新玄郎村美丽如画。
![]() “重生”后的刘小蓉乐观而自信。 王国柱 摄
钟楼的时针,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四川伤痛,举国同哀。这个钟楼,就在四川绵竹的汉旺镇。“5·12”大地震中,汉旺镇有4000多人遇难,城镇一片废墟,此后镇区成了一座“空城”,而整个绵竹死难1万多人,城市被毁,受灾群众哭泣。三年来,江苏作为绵竹的对口援建省份,对绵竹倾注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帮助其在废墟上迅速崛起。近日,记者走进新绵竹,感受“江苏绵竹一家亲”,以及灾区人“浴火重生”。 汉旺新城已崛起 “江苏元素”随处见 “三川两镇”是三年前四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其中绵竹的汉旺镇就是两镇之一。4月21日,记者在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汉旺。 据介绍,汉旺因西汉末年刘秀驻军在此而得名,距震中四川省汶川县仅60公里。车子愈往中心镇区接近,我们一行人的心情就愈加沉重,一些三年前被震坏的房屋,还矗立在道路的两侧,建设者在忙碌着。 车子停下后,在镇区的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座巨大的雕像,一名勇士骑马挥剑、威武耸立,而其颈项上方的头颅却不知了去向。同行人介绍,雕像勇士就是刘秀,在大地震中其头颅被震落。雕像的南侧,是闻名遐迩的钟楼。大地震中钟楼的机械装置被地震波摧毁,其指针永远定格在了14时28分。在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无数电视镜头聚焦到这个钟楼。 沿着钟楼进入街区,记者看到整个汉旺镇已经成了一座“空城”,服装店、宠物专卖店、五金店等等一些招牌还依旧挂在店铺的上方,但店铺、街道空无一人。倒塌的原东方汽轮机厂宿舍楼废墟上,还遗留着居民的被单、衣服、鞋子等。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汉旺是整个四川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遗址,当地已经将其建设成地震纪念馆,其中部分遗址今年5月12日对外开放。 “那原来居住在汉旺镇上的居民呢?”工作人员介绍,在江苏援建下,距离老镇区3公里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镇区已经建成,马路整齐宽广,房屋白墙青瓦,处处体现着江苏“江苏元素”,原震区的居民几乎全在新镇安了家。 地震中4级伤残 汉旺女子勇敢“秀”断臂 桥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公司,是第一个入驻汉旺的江苏企业。今年4月1日,该公司向东汽集团起运了第一批铸造产品,标志着该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在该公司采访期间,记者一行巧遇在地震中失去一只臂膀的女子邱丽。 回忆起三年前的大地震,邱丽显得非常从容。当年她26岁,是东方汽轮机厂的一名铣工。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她正在车间上班,由于车间工作时本身震动比较大,地震刚发生时她并没有什么感觉,等她感到地动山摇时,往外逃生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她是被巨大的惯性摔出室外的,屋顶砸下的瓦砾将她的右臂生生地砸断。 失去了一只手臂,她也曾沮丧过。但看到更多同胞在大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她又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应该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没有了右手,我还有左手”,此后她开始尝试新的生活,她不但学会了用左手做家务,还能用左手熟练写字。夏天里,她可以大方地在公众面前“秀”出自己的断臂。2009年10月底,她生了孩子,做了一名幸福的妈妈。 失去丈夫的她顽强站了起来 从家庭主妇到农家乐主人 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位于大山深处,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有关方面决定异址重建。 4月21日,记者站在新玄郎村村头,被眼前一栋栋美丽的新农居所震撼,只见农舍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农家乐的招牌随处可见。“去年腊月三十晚上,我们村里的鞭炮、焰火基本就没有停过。现在,我们过上了比地震前更好的日子,大伙儿高兴啊”,玄郎村党支部书记孙秀华告诉记者,是来自江苏常州武进区的援建者,第一时间把办公桌移到当时还是一片泥泞的荒地里,短短9个月,就给他们一个新的家。 走进村口农家乐“玄郎人家”,主人刘小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地震前,丈夫是当地金花小学的一名老师,她是家庭主妇。地震时身在二楼的丈夫完全可以自己逃生,但他还是奋力去救孩子,结果倒塌的教室将其掩埋。……而丈夫的工资卡上仅给她留了432元。知道她情况的几名北京大学生,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她,主动承担起负责她儿子学费的重任。她自己开始抛头露面打工;学驾驶;贷款买面包车送客……2010年3月28日,她的农家乐“玄郎人家”开业了。 “江苏绵竹一家亲” 她们向江苏客唱起感恩的歌 遵道镇棚化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年画村,很多城里人双休日慕名到这里看年画、享用“农家乐”。4月21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棚化村,在一家农户门前遇上了一群从绵竹县城下来休闲的老太太。只见这些老太太端坐在一棵果树下,围在一张桌子前,桌上摆着水果,每人面前放着一只茶杯。一名老太正通过扩音器唱歌。 得知记者一行来自江苏后,这群老太马上全都站了起来,情绪非常激动。老太们端起桌子上的水果,一边招呼记者“不要客气”,一边连声说“感谢你们江苏人对我们的支持,我们江苏绵竹一家亲。”老太们一起唱起了当地音乐人程伯熙作词作曲的《江苏绵竹一家人》:“紫金大山连龙门(绵竹地处龙门山脉),秦淮河水连马尾(绵竹有条马尾河)……灾后重建迎贵宾,迎来了江苏援建人,修板房建公路,全市盖起了新乡镇……”歌声句句传达了老太们对江苏援建者的深情。 老太陈显芝告诉记 者,她们一行人都是绵竹市区退休职工,参加了市区夕阳红艺术团,平时没有事情就聚在一起,到处走走,唱唱歌。近年来,她们唱得最多的就是颂扬江苏援建者的歌,以表达她 们对江苏人的感激。 江苏投入援建资金112.81亿元 过了今年5·12就不叫灾区了 记者了解到,江苏援建者是2008年8月入驻绵竹的,至去年年底共投入112.81亿元援建资金,完成援建项目295个。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新绵竹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气派的是新建的工厂。江苏大道、绵竹江苏工业园、绵竹江苏农业示范园、汉旺无锡工业园等“江苏元素”比比皆是。包括雨润等在内的一批江苏企业,已经落户或者正在落户绵竹。 在绵竹江苏农业示范园采访期间,记者一行邂逅了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据了解,当年来自江苏的农业专家在这里亲手种下了葡萄、草莓、桃、梨的幼苗,给绵竹带来了具有 国际先进水平的发酵床养殖技术,手把手地教会绵竹农民各种实用的农业技能,还免费为有困难的农户提供棚架、鸡苗等前期生产资料。目前,示范园在绵竹全市已经发展种植示范户1200余户,示范面积达1500亩,草莓、蔬菜等项目已见成效,亩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 如今,当地产业基础比震前更加坚固,结构更加合理,百姓已经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我们绵竹便不再叫灾区了。”兰开驰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王国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