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爱 情暖绵竹 本网记者重返灾区感受苏绵两地“一家亲”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5-06    
热情的绵竹老大妈用水果招待我们。本网记者 程远摄
绵竹当地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娘,拿着自己家的照片对着记者说,“这里就是我曾经的家,因为地震全部被毁了,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的新房子又重新建起来了。”本网记者 程远摄
 
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绵宣  记者 徐关辉 程远)“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数以万计的江苏援建者不远万里赶赴极重灾区绵竹,为绵竹灾后重建日夜奋战。

  两年灾后重建,两年浴血奋战,曾经满目疮痍的绵竹大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巨变,焕发着蓬勃生机,升腾起新的希望。绵竹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江苏人民伸出的援助之手,献出的同胞之爱,永远不会忘记“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铮铮挚爱,永远不会忘记江苏援建大军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和无私奉献。

  援建虽已结束,但两年间江苏援建工作者们始终与绵竹人民心手相连、呼吸与共、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点点滴滴一直在眼前……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512日前夕中国江苏网记者重返灾区,感受新绵竹的磅礴大气,感受江苏援建的浓浓情谊。   

  援建,在大爱中起航

  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那刻骨铭心的时刻。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省经济十强县和省历史文化名城绵竹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11117条生命就此消失,50万群众受灾,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亿元。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绵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下,江苏第一时间千里驰援,用7600万江苏人民汇聚的大爱全力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

  2008620,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梁保华,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罗志军带着江苏人民的浓浓情谊视察绵竹灾情,研究援建绵竹事宜,要求江苏援建要以“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共建绵竹新家园”为行动指南,采取“江苏一市对口支援绵竹一镇乡”的援建机制,举全省之力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

  86,江苏对口援建指挥部率江苏13个省辖市和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位的7个县级市援建指挥组共200余名援建干部进驻绵竹,怀着江苏人民的重托全力展开对口支援绵竹市区和20个镇乡的灾后重建工作。

  “援建绵竹,是江苏人民的重托,是责任更是使命。江苏勇担重任,奋勇争先,要全力以赴全面完成援建工作。”面对绵竹严重的灾情,援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范围广的形势和“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江苏省援建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明确要求援建人员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全力作好援建工作。江苏援建者们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了解各镇乡受灾情况,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确定了学校、医院、住房等民生项目作为首批援建项目。

  825,在江苏援建者进驻绵竹短短的16天后,首批35个急需解决的援建项目建设便正式启动,援建在江苏大爱里正式起航。

   

    汉旺无锡工业园的四川侨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工作。本网记者 程远摄
    希望,在蓝图中勾画

  “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燃灾区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希望,展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江苏援建从重建之初就把“重恢复更重提升,助振兴更助发展”的援建理念始终贯穿于援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依据江苏自身发展历程总结出“规划先行”的宝贵经验,将其运用到绵竹每个镇乡的重建规划。这样既实现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又达成了高效推进超前提升的目的。正是这样的思路和高起点、高规划的举措,让绵竹人民切实地感受一个个落成的援建项目让他们的民生、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至少提升了20年。他们对援建项目精心设计,努力把每个项目都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高起点规划设计对灾后重建发挥了导向性作用,有力提升了灾后重建的品质和水平。

  “江苏援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生动铭刻了共建美好新绵竹的空前壮举。两年多来,江苏援建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绵竹大地上,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绵竹大地的面貌,不断点然着绵竹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现在,汉旺、孝德、九龙、清平、广济、金花、土门、齐天、兴隆等乡镇和城东新区面貌焕然一新,当一座座新建农房拔地而起,一间间宽敞明亮、安全的新学校开学上课,一个个漂亮的卫生院、敬老院投入使用,一条条道路、桥梁顺利通车时,当地群众心中都有着这样的感慨。

江苏省水利承建的官宋硼堰取水枢纽。本网记者 程远摄

奇迹,在全速中演绎

  200886,江苏援建指挥部和江苏各市县指挥组入驻绵竹以来,他们以“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为行动指南,把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对群众安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六个方面展开了倾力援建。援建者们以“5+2、“白加黑”的工作作风,短短两年时间,共投入112.81亿元援建资金,完成援建项目295个,至去年9月,所有援建项目都顺利建成并交付,速度惊人、成果累累。

  在两年的援建过程中,江苏切实把援建城乡居民住房作为“一号工程”。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共安排城乡居民住房援建资金43.1亿元,为绵竹市规划建设大乘村、年画村、玄郎沟、清泉村、罗荣村等1100多个集中居住点,安排援建资金22.7亿元为13.9万户的农房重建提供重建补助、贷款担保、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群众过冬保障等支持安排20.4亿元资金建设城市廉租房、安置房1.26万套99.4万平方米组织200多名专家,对1697298万平方米房屋进行了全面鉴定,为城镇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江苏援建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援建中,江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恢复和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功能,尽快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投入15.54亿元用于64个教育类项目建设,今年春季开学前,绵竹全市5万多名学生全部进入崭新的教室上课。投资5.14亿元用于29个卫生类项目建设,今年3月所有卫生项目交付使用,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就医条件。安排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类项目138个,投资26.7亿元,修建城乡道路总里程近970公里。安排文化类项目13个,投资5.38亿元;民政类项目10个,投资0.4亿元;其他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8个,投资3.75亿元。目前,绵竹每个镇乡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医院、文化中心、敬老院,硬件条件普遍超过江苏同类水平。

  “援建绝对不仅仅是项目建设,更需要帮助绵竹人民在社会生活方面上的恢复和重建。”江苏援建方还一直不断拓展着援建方式和内容,充分利用江苏科教、人才优势,积极为绵竹提供了干部培训,公安、教育、卫生援助,劳动力就业、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持,在各个领域全力支援绵竹灾后重建。

经济开发区领导向记者介绍江苏工业园布局。

活力,在提升中焕发

  “在全力推进各个援建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帮助绵竹的经济振兴,让绵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让未来的绵竹更具活力。”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和各援建指挥组在援建绵竹的最初,就提出了要一边以“输血”帮助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一边以“造血”共谋绵竹可持续发展。

  地震以前,绵竹是四川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地震使绵竹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亿元,三大支柱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支持绵竹经济恢复发展,江苏省援建指挥部确立了从搭建载体和平台入手,全力建设好“江苏工业园”、“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和“无锡汉旺产业园”三大园区的总体思路,借鉴江苏开发区建设模式,推动绵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以此为绵竹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经济恢复注入新的活力。

  在推进园区建设助推绵竹工业发展的同时,江苏援建还注重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他们充分发掘绵竹“中国年画之乡”的资源,大力支持发展年画产业。组织苏州桃花坞与绵竹年画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援建资金安排3000万元建设孝德镇年画村、遵道镇年画传习所,既是年画保护、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集年画制作、展示、旅游、交易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帮助绵竹打造沿山旅游观光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重生,在感动中呈现

  今天的绵竹,基础设施和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城乡环境面貌极大改观,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道路四通八达,产业蓬勃振兴。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江苏工业园、无锡工业园正成为绵竹产业振兴的发动机;二环路、苏绵道、南京路,正成为承载新城腾飞的金光大道。两年多来,广大援建者舍家离子,忘我工作,用无私大爱让绵竹嬗变重生,迸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一个个感动。

  两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竹的灾后重建,视绵竹为江苏“第一县”。史和平副省长两年来10多次来绵竹指导援建工作,每次都是利用节假日,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解决援建中的具体问题。广大援建人员把恢复、建设绵竹为已任,把绵竹当自己第二故乡,无私奉献。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每天都为援建项目的实施而奔波于各镇乡,先后几次累倒在工作现场。江阴指挥组指挥沈文华率领援建者冒着生命危险在“孤岛”清平进行援建苏州援建指挥组指挥沈国芳连续失去三位亲人,一直坚守指挥苏州援建绵竹六镇的工作南京援建指挥组副指挥贾德裕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在工地上注射胰岛素坚持工作;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孔祥清从2008年5月13日辗转北川、平武、什邡,最后扎根绵竹一年多,为绵竹的卫生重建倾情付出……正是江苏援建者们在绵竹的无私奉献、日夜奋战,为我们建起了一座座经得起百年磨砺的精品工程,书写了江苏人民对绵竹人民的浓浓深情。

  马尾河水碧,秦淮河更清,江苏绵竹血脉相连,情谊相牵。两年援建已经结束,但江苏对绵竹的这份情谊,让绵竹人民铭记。坚强感恩的绵竹人民将倍加珍惜对口支